“土特産”成“金名片” “嶺上興安”越叫越響

發佈時間:2024-02-29 09:50:00丨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冬日的興安盟阿爾山銀裝素裹,遊客絡繹不絕,冰天雪地之間煥發著勃勃生機。

“這道菜好吃!這是山野菜吧?”“這裡的木耳不一樣,有嚼勁,更新鮮!”眼下,這熱鬧的一幕發生在興安盟阿爾山市麗粒小磨豆腐農家菜館。作為當地出名的“土特産”菜館,每到旅遊旺季,日接待遊客最多超500人、月收入超10萬元。經營者由俊麗介紹:“我的飯店主打綠色牌,遊客來阿爾山不僅能看到最美的風景,還能嘗到綠色的菜品。”

用婆婆丁炸丸子、將老山芹和成餡兒……記者在功能表上看到,這是一份以當地“土特産”為主的宴席,菌類、野菜等隨處可見的“土特産”變成了盤中美味,每一道菜都是綠色的食材,散發著健康的味道。

“阿爾山自然風光四季都很美。”“阿爾山旅遊一定會火起來。”阿爾山時刻不忘目標導向,持續堅定依託美麗的自然風光持續發展旅遊業的決心。聚焦綠色産業發展,既讓旅遊“火”起來,也讓“土特産”登上了大舞臺。

阿爾山優良的林下生態環境造就了優質菌群的生長,産出的猴頭菇、小黃菇、木耳、靈芝、赤松茸等各類菌菇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成為阿爾山地區林下經濟的新引擎,解開了當地群眾産業振興新密碼。

在興安盟阿爾山市白狼浩屾林産有限責任公司的育菌車間,數以萬計的菌棒整齊排列,濃郁的菌香撲鼻而來。

“我們先後建設了51棟大棚,每棟大棚畝産3000公斤,赤松茸種植為269名‘林三代’和70多名周邊百姓提高了收入,每人平均增收3萬元以上。”白狼浩屾林産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佟金峰介紹,目前該公司的食用菌種植基地裏種有木耳、赤松茸等食用菌産品,公司將繼續擴大赤松茸種植規模,引進深加工生産線,將初級産品深度加工處理為醬料、湯料、凍幹産品等“菌家族”産品,延長産業鏈,提升附加值。

好山出好水,好水養好魚。依傍著奔流不息的洮兒河水,興安盟阿爾山市五岔溝鎮的天源冷水魚養殖基地,在群山拱衛中宛如一處世外桃源。這裡以洮兒河發源地為養殖水源,水溫長年恒溫在4攝氏度左右,年可繁育孵化魚苗21萬尾,養殖種魚300尾,年産冷水魚2500公斤,實現産值30萬元。

基地負責人董秀蓮一邊忙著給冷水魚喂食,一邊向記者介紹,近年來,通過政府扶持,基地總投資2000萬元,建設室內養殖場2620平方米、露天養殖魚池10畝、過冬暖棚2500平方米、接待住宿2500平方米、住宿房間23間,“土特産”的發展前景愈發廣闊,建成了集“特色養殖、旅遊觀光、風味餐飲、特色住宿”為一體的示範基地。

今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下達《關於學習興安盟“土特産”培育典型案例的通知》在全區發送,興安盟委、行署按照“規模化、産業化、品牌化”的發展思路,以中草藥、卜留克、沙果等11個品種為重點的“興安盟土特産”在産品研發、産能提升、産業增效方面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成為全區“土特産”培育典型案例。

持續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産業之路,是鑄就“興安盟土特産”金字招牌的必要保障。在興安盟突泉縣東風林場文冠果基地,一排排深淺不一的樹坑即將在春天迎來新的苗木。為了推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興安盟突泉縣把文冠果種植作為一項富民的“土特産”傾力打造,引進加工設備進行深加工,主要生産文冠果油、文冠果茶。

“截至目前,突泉縣栽植文冠果7.2萬畝,每畝可産果200斤,按目前市場價格每斤10元計算,每畝可産生2000元左右的經濟價值。採摘下來的果實一部分作為良種育苗,一部分作為原材料進行榨油。”興安盟突泉縣林草局造林股股長勾慧妍介紹,文冠果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等生態防護功能,也是今後科爾沁沙地治理和“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首當其衝的樹種選擇。

綠水青山間,一個個“土特産”産業在興安盟多點開花,蓬勃生長:

中草藥産業基地達21.79萬畝、産量1.46萬噸,加工産品0.17萬噸,實現銷售額1.13億元;

卜留克産業基地達2000畝,主要生産卜留克拌飯醬、調味品等系列産品,年銷售額近億元;

沙果産業基地達14.55萬畝,今年鮮果産量3萬噸,實現産值1億元;

紫皮蒜産業基地達1萬畝,黑蒜等新品已上市,今年實現銷售額739萬元;

幹豆腐産業已建成興安盟突泉縣六戶鎮食品産業園,生産幹豆腐、熏幹、凍豆腐等産品612噸,實現銷售額360萬元;

食用菌産業年産幹品60噸、鮮品260噸,實現銷售額4000萬元……

2023年,“興安盟土特産”迎來飛速發展。在“興安盟大米”“興安盟牛肉”等重點産業的帶動下,“興安盟土特産”産品由70余種增加到120余種,加工企業由19家發展至25家,産品加工量由1.9萬噸增加至2.3萬噸,産業基地由65萬畝擴大至70萬畝,産品總産值由10億元增加至12億元,産品銷售同比增長10%、銷售額近4億元,輻射帶動2.38萬農牧戶、戶均增收0.4萬元以上。

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唱好“産”字歌。如今的興安盟,正聚集“五大任務”精準發力,堅持面向全國市場建設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紮實開展“興安盟土特産”品牌培育工程,不斷延伸完善産業鏈,做好“土特産”文章,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呼之欲出。(文:李燁琳、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