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成“藍海” 板下變“綠洲”——烏蘭布和沙漠光伏治沙見聞

發佈時間:2024-02-26 17:03:52丨來源:新華網丨作者:張洪河、李雲平、侯維軼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汽車駛入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一路向西穿行在烏蘭布和沙漠茫茫沙海之中,向東約10公里就是著名的黃河“幾字彎”——生態治理攻堅戰,已在這裡全面打響。車窗外,錯落起伏的沙地上整齊地排列著藍色的光伏板,遠看好似沙海中的片片“藍海”。

記者在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的烏蘭布和沙漠走訪發現,隨著光伏治沙技術的推廣運用,這個過去風沙肆虐的中國第八大沙漠正在建設生態光伏基地,採取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辦法逐步讓沙海變“藍海”、綠洲。

“我們這個電站就是一個光伏治沙項目。”當記者走進其中的一片“藍海”時,國家電投磴口治沙項目光伏電站站長樊亮介紹説,光伏治沙是指通過太陽能光伏板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植物,利用光伏板遮蔽陽光,減少地表水蒸發,幫助地表植被恢復,達到既能發電“生金”又能實現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均縮減的雙重功效。

內蒙古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光伏治沙基地(攝影:新華社記者李雲平)

“我們周圍的這片梭梭苗是2023年種植的,長大後就能成為治沙的‘好幫手’。”樊亮説。記者看到,在光伏板下,積雪還未完全消融的沙地上一株株、一排排梭梭苗正在春寒料峭中頑強地迎接著春天的到來。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其中426.9萬畝分佈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約佔該縣土地總面積的77%。

沙漠地區缺水、風沙大,很多植物難以存活。為此,磴口縣一直在積極探索適用於光伏治沙的植物。“我們聯合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進行了多年的篩選工作。”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介紹説,從2018年開始,一些光伏治沙項目在板下試種了金銀花,但是由於這種植物需水量相對較大,難以抵禦冬季低溫,成活率一直不高,最終只能無奈放棄。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磴口縣探索了在光伏板下種植梭梭、四翅濱藜等具有固沙效果,適宜沙漠生態環境的植物。種植後發現,植物的生長情況較好。而且經過3年的種植試驗,四翅濱藜還成功接種“沙漠人參”肉蓯蓉,種植效益達每畝6000元左右,發展前景廣闊。

“目前我們已經開始指導光伏治沙企業種植梭梭、四翅濱藜等固沙植物,後續這些治沙植物的種植面積還會進一步擴大。”韓應聯説。

內蒙古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光伏治沙基地(攝影:新華社記者李雲平)

“在光伏治沙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不斷摸索,總結出不少經驗。”樊亮指著一塊光伏板介紹説:“我們在光伏組件佈置上,將光伏陣列抬高,拉大陣列間距,光伏板間距可以達到12米,給治沙植物留下了充足的生長空間,用光伏組件為植被遮陰,減少蒸發量。同時,植被生長也抑制揚塵,減少對發電量的影響,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共贏。”

韓應聯介紹,目前,磴口縣已經建成光伏裝機容量162萬千瓦、面積近4.6萬畝,完成光伏板間種植梭梭、四翅濱藜、檸條等生態治理0.81萬畝。

“磴口縣正在探索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四位一體迴圈産業發展模式,綠色能源正成為帶動高品質發展的強勁引擎。”磴口縣縣委書記劉向陽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