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農業生産越來越有“科技范”

發佈時間:2024-02-05 14:40:00丨來源:興安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近日,在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艷梁農業機械化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款新型玉米收穫“神器”——自動脫粒收割機正在大顯身手。這款收割機在隆隆作響的機械聲中,將金燦燦的玉米粒從卸糧口飛瀉而下。種植戶趙亮高興地説:“這個收割機真是太方便了,籽粒直收不僅能減少糧食損耗,還能提高收益。”

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務院關於推動內蒙古高品質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中提出,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智慧化,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農村産業融合發展園區和農業産業強鎮。近年來,興安盟把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産力的重要抓手,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産品生産基地,促進農業全程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大農機科技創新力度,落實完善補貼等保障政策,全盟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和顯著成效。

實施保護性耕作827萬畝;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面積186萬畝;順源16公里/小時高速智慧免耕播種機成功研發;全盟機械化代耕、代種、代收社會化服務面積分別達285.3萬畝、307.77萬畝、489.8萬畝;持續推進農牧業全程機械化示範補助項目實施,爭取示範項目2個、補助資金60萬元,分別為扎賚特旗綽勒銀珠水稻專業合作社“水稻旱種水管”全程機械化、突泉縣肉牛養殖種養結合全程機械化……一個個數字、一項項成績,農業機械化為興安盟實現糧食産量“十四連豐”打下了基礎。

“新農具”為農業生産“換擋提速”,農民依託政策扶持和科技賦能迎來了豐收年。日前,在綽勒銀珠水稻專業合作社水稻種植基地,現場測評了採用寒地水稻旱作節水直播高産栽培技術(簡稱“水稻旱種水管”)種植水稻的畝産。合作社負責人樸成奎介紹説:“今年一畝地産糧900多斤,比去年採用傳統插秧技術每畝增産100多斤。”

“水稻旱種水管”與傳統插秧種植相比,免去了育苗、泡田、打漿、插秧等前期作業和用水環節,具有節本、節水、增效的優勢。“通過這種技術能夠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3個人一天就能播種200多畝地,節省了不少人力。而且,比起傳統插秧種植,每畝地還能節省成本300元以上,節水30%左右。”樸成奎説。

農用機械的價格少則幾千元、動輒上萬元,對於普通農民而言,可不是一筆小數目。用好農用機械補貼,是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今年,興安盟圍繞農業機械化發展需求,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19億元。在及時足額的補貼拉動下,全盟新增高性能免耕播種機、精量播種機2300台,新增聯合收割機256台,累計配套應用北斗導航無人駕駛輔助系統872台套,無人機保有量達到308台,進一步優化了耕、種、管、防、收全環節農機裝備結構,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1.6%以上。

農機顯身手,農業邁大步。“深耕”希望的田野,興安盟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應用,為全盟農業現代化高品質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讓農業生産越來越有“科技范”。(文:張昕陽、姜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