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幫扶在興安】徐興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發佈時間:2023-12-01 16:45:00丨來源:興安日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徐興健常説,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幫農民過上增收致富的好日子。

今年水稻産量如何?每畝收益增長多少?土壤品質是否有變化?在冬日的扎賚特旗,寒氣逼人,但內蒙古興安盟農牧科學研究所所長徐興健帶領團隊工作人員在田間地頭對土壤進行取樣,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

徐興健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扎賚特旗科技特派團團長,同時也是科右前旗水稻産業組組長、科右中旗水稻産業組組長。這位年輕的北京大學博士後是內蒙古自治區第10批“草原英才”、自治區第一屆青年創新人才獎獲得者,還是2022年內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

徐興健在田間查看農作物長勢

科研是一生的長跑,在起跑線上就要做好自己。2007年6月,徐興健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同年保研後繼續就讀于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並於2012年6月獲得微生物學理學博士學位。這是徐興健的“學霸”之路。科研的種子也在徐興健心中深深紮根。在過去的幾年裏,他主持或參與了十余項科技項目,發表了40篇SCI論文,獲得了5項發明專利。此外,他還參與審定水稻新品種3個,參編地方標準3項。這些成就讓他在農業生産科研領域默默耕耘,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徐興健在實驗室開展科研工作

徐興健常説,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幫農民過上增收致富的好日子。興安盟地處北緯46度,是內蒙古水稻主産區,也是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如何針對當地産業和技術需求確定引進的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動水稻産業高品質發展?帶著問題,徐興健率隊開展科技服務。作為扎賚特旗科技特派團團長,這兩年他帶領團隊緊緊圍繞“三覆蓋、兩促進、四個明顯提升”的要求,立足産業發展佈局實際,著力破解農牧業發展關鍵技術難題。

扎賚特旗科技特派團

徐興健帶領的科技特派員隊伍,不僅有“泥土氣”,更有“科技范”。“自從科技特派員給地里加入了微生物腐熟劑後,不僅實現了秸稈還田,還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我們再也不用為處理秸稈犯愁了。”扎賚特旗努文木仁鄉杏花村合作社水稻種植大戶顏景新難掩興奮之情。 

扎賚特旗是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水稻生産基地,擁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一次,徐興健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秸稈離田難,影響下茬水稻插秧後,便依託國家水稻産業技術體系平臺,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發了“寒地水稻秸稈全量原位還田緩釋多效綜合技術”。在扎賚特旗魏佳米業、蒙源糧食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和景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開展了3000多畝的試驗示範,並全程跟蹤指導。

位於扎賚特旗的示範田

“科技特派團不僅解決了我們秸稈離田的難題,還增加了土地的有機質含量,提升了大米品質。”扎賚特旗蒙源糧食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佰剛説。

“寒地水稻秸稈全量原位還田緩釋多效綜合技術”系統性綜合解決了寒地水稻秸稈還田難的問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提升了水稻抗倒伏能力,不僅減少了種植成本,還提升了糧食綜合品質。今年,在科技特派團的助力下,扎賚特旗有機水稻秸稈還田地塊實收平均畝産達608.9公斤,未還田地塊平均畝産550公斤,畝增産58.9公斤。這項技術不僅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還實現了秸稈綜合利用與黑土地保護的有機結合。徐興健説:“把稻茬和羊糞混合在一起發酵,做成有機肥,變廢為寶,還能起到土壤改良的效果,這一方案值得推廣。” 

徐興健在測産現場

輸入技術很重要,留住技術更關鍵。為了將眾多科研成果更好地傳授給農民,把技術真正留在農村,徐興健經常走村入戶,到田間地頭和農民講解新品種的優勢,新技術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信任這個年輕的城裏後生,“跟著小徐專家種水稻能增收”,成了老百姓常挂在嘴邊的話。“科技特派員們給我們講解的種養殖知識都特別實用,對我們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扎賚特旗音德爾鎮一心村黨支部書記滕立濤説。 

科技特派團培訓會

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團在扎賚特旗已培育29名本土技術人員,開展了109次線上培訓和現場指導,累計培訓5700余名農牧民。他們還推廣了8項新技術,引進改良57個新品種,並指導建立了11個科技示範基地。其中,“扎賚特旗優勢産業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項目入選部省聯動項目支援,獲得研發資金支援,推動了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這些努力直接帶動企業增收500萬元,實現全社會增收1000萬元以上。通過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支援和標準化的示範帶動,看到效益提升的農牧民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態度已經從“觀望”變成了“信賴”。

內蒙古自治區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優質水稻綠色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示範推廣”現場測評會

廣袤田野中,科技特派員不僅學有所用、用有所成,還注重從一線實踐中總結出研究課題和技術方向。“把基層的實際需求帶回實驗室,讓科研與生産實際相結合,就能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徐興健説,科技只有應用到實處,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把個人理想融入時代需要,在科技最前沿不斷開拓,在服務群眾中實現人生價值,徐興健譜寫了科技為民的生動詩篇。“我們將繼續秉持初衷、紮根基層,從需求中來、到需求中去,讓人才下沉、讓科技下鄉,服務‘三農’,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徐興健説。

徐興健和同事們

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像徐興健這般懷揣夢想、甘於奉獻的科技特派員還有很多,他們風雨兼程,播撒科技種子,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讓技術長在了泥土裏,在共富之路上續寫著時代華章。

(文:武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