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農墾:科學儲糧減損 守好職工錢袋子

發佈時間:2023-11-20 13:25:00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一粟一粒當思來之不易。近年來,興安農墾按照《興安盟行政公署關於印發〈興安盟農戶科學儲糧試點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要求,以“中心主抓、農場主責、連隊主推、農戶主體”為工作原則,堅持增産和減損兩手抓,讓職工群眾感受“顆粒歸倉”的幸福感。

籽粒直收,秋糧“不落地”

11月5日,在興安農墾吐列毛杜農場玉米收割現場,大型聯合收割機縱橫馳騁,伴隨著陣陣轟鳴,一排排玉米秸稈瞬間倒下,經過機械作業,金燦燦的玉米粒傾瀉而出。大型聯合收割機“走”了一圈就將糧食卸到運輸車裏。仔細看看,運輸車內裝的不是玉米棒而是脫了芯的玉米粒,收穫完成的玉米地內留下的僅剩被廢碎的秸稈,幾乎看不到玉米粒。

“為了更好地減損,連續四年,我場一直使用籽粒直收的方式進行收割,並購買了約翰迪爾s760聯合收割機,減少了摘穗、脫粒、運輸、晾曬等工序,每畝還能節省55元的生産成本咧。”該場農業副場長陳宏説。採用玉米籽粒直收技術,不僅能做到夠秸稈還田,保護土地,更能有效應對不良天氣,降低人工成本,減少玉米損失及霉變等問題。

除此之外,為減少存儲方面的損失,吐列毛杜農場在糧食存儲上也下了大功夫,對管理區內的6個大型糧倉進行了升級改造,糧倉內全部安裝專用空調,能夠實現電腦溫制,達到儲存標準,提升保質保鮮水準,確保了糧食減損。

據悉,今年吐列毛杜農場管理區共種植玉米3萬畝,均採用籽粒直收的方式進行收割。與傳統果穗機收割方式相比,減少損失5%左右,預計減損120萬斤,增收130余萬元。

儲糧神器,告別“地趴糧”

“玉米上樓,賣糧不愁”,是耕種的職工群眾口中的常説的一句順口溜。過去由於儲糧條件有限,很多職工群眾把玉米堆放在地上,俗稱“地趴糧”,簡陋的儲糧條件造成不少玉米因霉變等原因而損耗。而現如今,一座座距離地面20公分、高2米的“玉米樓”成了職工群眾家的儲糧“神器”。

在興安農墾呼和馬場職工張新禹家,遠遠望去,一排排“小樓房”內裝滿了金燦燦的玉米棒子。“使用儲糧神器保存糧食,有通風降溫、防止蟲害等好處,不僅能夠使儲糧損失率下降3%到5%,還有效避免了霉變現象發生,和‘地趴糧’相比,還能多買些錢。”張新禹説。據悉,今年張新禹家共種植27畝玉米地,按畝産1300斤計算,使用新儲糧神器進行科學儲,至少減損近1800斤,增收近2000元。

張新禹口中的儲糧“神器”,是農墾近年來普及推廣的一種儲糧設施——科學儲糧倉。“這些‘地趴糧’裝具,是由呼和馬場統一免費發放的,有了它,能夠最大程度上解決職工群眾儲糧問題。”呼和馬場農牧業生産部部長張海濱介紹説。

據悉,興安農墾按照“離地通風、防鼠防潮、成本可控”原則,最大限度地實現全程“機械化”,減少人力成本。鼓勵和引導職工群眾利用現有條件,就地取材,採取搭棧子、上樓子、聚丙烯圍網圓囤、鋼結構立體儲糧裝具等方式,實現離地通風儲糧,減少儲糧過程中造成的損失。

糧食代存,保護“集中糧”

在興安農墾索倫牧場鑫聚源農牧業合作社內,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清選機正在出糧。“今年我們合作社已經收購玉米2000萬斤,通過集中代收的方式,有效減損100余萬斤,增收100余萬元。”合作社負責人金智鑫説。

為進一步推進科學儲糧減損工作,索倫牧場積極推廣“存糧在庫”模式,倡導信譽良好、規模較大的糧食收儲企業、合作社等參與到職工群眾的科學儲糧工作中來,推動糧庫與種植大戶、農戶、專業合作社展開闔作,以解決糧食産量高但儲存難的困境,減少中間環節的損失,實現從“存糧在家”到“存糧在庫”的轉變,著力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産量多、儲存難問題。“下一步,我們場將積極與大型糧食收購企業對接,為職工群眾提供專業化的代儲存、代清理、代烘乾、代收購等服務,提升糧食保管水準,最大程度上做到節糧減損。”索倫牧場生産科科長高振東説。

民以食為天,糧穩天下安。興安農墾副總經理李英國介紹,今年,興安農墾共種植玉米76.28萬畝,預計産量約34萬噸,實現科學儲糧25.5萬噸,佔墾區玉米總産量的75%,預計減損約1萬噸,增收約2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