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隨風搖曳,被秋風染上點點金黃;水鳥啾啾鳴唱,或遊弋水面或翱翔天空……秋日的烏梁素海,生機勃勃,景色宜人。
日前,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2023年宣傳活動採訪團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見到這樣如詩如畫的景色。
烏梁素海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譽。前些年,這顆“明珠”一度失色。
9月7日,遊客在烏梁素海遊玩(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貝赫)
今年53歲的曹鐵山,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見證了烏梁素海從一湖清水到嚴重污染、如今正逐步恢復的過程。
“20多年前,我們在烏梁素海捕魚,出門只帶乾糧,不用帶水,渴了就直接喝烏梁素海的水。”他回憶説。
烏梁素海是河套灌區唯一的“承泄區”。上世紀90年代以來,河套灌區大量農田退水和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進入烏梁素海,造成烏梁素海水質逐年惡化。2008年,烏梁素海湖區暴發大面積“黃苔”,水質一度惡化為劣Ⅴ類。
“污染嚴重的時候,湖水是醬油色、臭味濃。湖裏魚越來越少,鳥類也少了。”曹鐵山説,有的遊客慕名而來,卻失望地離開。一些從事捕魚、旅遊等工作的當地人,也想要去別處謀生計。
9月7日拍攝的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貝赫)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從2008年到2018年,當地實施了多個項目進行生態環境治理,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效果並不明顯。
系統性轉機發生在2018年。巴彥淖爾市邀請專家把脈,為烏梁素海治理系統開方。當地確定了治理思路,把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命共同體,統籌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和保護開發,由單純“治湖泊”向系統“治流域”轉變。
科學規劃、對症下藥。在流域上游的烏蘭布和沙漠,當地建設了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和中國-以色列(巴彥淖爾)防沙治沙生態園,阻止泥沙流入黃河、侵蝕河套平原。
在湖區周邊,巴彥淖爾推進了烏拉山生態修復和烏拉特草原自然修復。
包巍説:“烏梁素海承接了河套灌區大部分的農田退水,治理河套灌區的農業面源污染非常關鍵。”當地全面開展農業“四控兩化”(控肥、控藥、控水、控膜,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秸稈資源化利用)行動,引導和推動農業綠色生産,實現了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農田灌溉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
為減少城鎮和工業園區的污染,巴彥淖爾市推進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和管網建設,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潛力。目前,當地工業廢水不進入烏梁素海,城鎮污水的中水回用率已超過4成,其餘部分污水要進入人工濕地凈化後,通過各級排幹溝再進入烏梁素海。
9月7日拍攝的烏梁素海景色(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貝赫)
在烏梁素海湖區,一系列內源治理措施也正在落地見效。
記者採訪了解到,在湖區深處,成片的蘆葦是鳥兒們棲息的樂園,也是當地發展蘆葦産業的基礎。但這茂盛的蘆葦,一度成為烏梁素海治理的難點。
“蘆葦多的地方,水動力條件比較差,氣溫升高後,水質惡化的風險較大。”包巍説。
流水不腐。為解決這一難題,當地在蘆葦區開挖了180多公里的網格水道,讓湖水流動起來,降低了水質惡化的風險。
近年來,當地還通過引黃河水對烏梁素海進行生態補水,改善湖區水質。2018年至2022年5年間,年生態補水6億立方米左右。
生態好不好,鳥兒先知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效果逐步顯現。目前,烏梁素海有鳥類約260種,魚類20多種。湖區主要國控斷面水質基本達到Ⅳ類,水體富營養化程度逐步下降,“塞外明珠”正重現光彩。
“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一步步好轉,遊客慢慢多起來,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曹鐵山高興地説,前幾年他跟人合夥買了一艘帆船搞旅遊,今年夏季一天能接待兩三百名遊客,收入非常可觀。
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包巍説,未來要繼續推進烏梁素海各項治理措施,並持續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在治理技術、治理措施上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我們一定把烏梁素海治理好,精心呵護這顆‘塞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