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者林”根植科爾沁大地

發佈時間:2023-09-11 10:54:20丨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初秋,遼闊的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大地,秋風送爽,碩果纍纍。

在通遼市科爾沁區,有一處防沙治沙基地——“中國記者林”。放眼望去,一棵棵楊樹、榆樹隨風搖曳,盡顯勃勃生機與活力。“人民日報”“新華社”“農民日報”……在“中國記者林”片區,沒多遠就可以看到一個個寫有捐資單位的界碑,肅然而立,昭示著中國新聞單位積極參與荒漠化綜合防治的擔當。截至目前,“中國記者林”總建設面積1.4萬畝,栽植楊樹和榆樹近75萬株,有效延展了祖國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科爾沁沙地治理樹立了一座綠色豐碑。

2000年春,為了改善科爾沁沙地“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生態環境,全國75萬新聞工作者在中國記協的倡議下,共同捐資,在當時的科爾沁區莫力廟蘇木、慶和鎮與河西鎮立項建立“中國記者林”,為支援祖國北部邊疆建設、構築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貢獻了新聞人的一份力量。

“中國記者林”項目歷經23載,“守邊”成效如何?近日,中國記協組織全國新聞媒體記者進行了探訪。

防沙固沙正當時

通遼市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境內沙地面積4104萬畝,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2.9%。“只要睜開眼,滿眼都是沙,窗縫中、頭髮上、鼻孔裏。風吹沙埋,總有搬不完的家。”慶和鎮益慶和村62歲的老支書姜海的記憶裏,滿是哀嘆。

“莊稼、蔬菜種不活,頭天種進去,一場大風就連根拔起。家家戶戶都會養幾隻羊,連羊毛都是土黃色的。”在通遼老一輩人眼中,黃沙和貧困緊密相連。

荒漠化制約著發展,一度成為通遼一些地區貧困的根源。祖國北疆的荒漠化綜合防治和科爾沁沙區人民的生産生活牽掛著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國新聞工作者認捐樹木,中國記協發出號召。

“中國記者林”項目落成後,為充分發揮生態綜合功能,科爾沁區採用楊、榆混交栽培的生態建設模式,苗木選取適宜當地生長的“黑林1號”“哲林4號”“通遼楊”等優秀楊樹品種和經過本地多年馴化的河南白榆優秀品種。在日常管護上,採取區、鎮、村、戶四級網路管護的形式,區森林公安分局對轄區的森林治安統一管理,並側重對重點項目區進行巡查管護,鎮有林木管護小分隊、村有護林員。“中國記者林”片區樹木全部落實承包到戶進行管理,與460戶農戶建立承包管護責任制,要求每戶在承包期間按林業技術要求,前四年撫育要達到“三二一一”(即第一年撫育三次、第二年撫育兩次、第三年和第四年分別撫育一次)的規定,每年根據雨水和墑情適時澆水,在承包期內各承包戶在林業技術人員的統一指導下,適時對樹木進行病蟲害防治。

“‘中國記者林’項目生態環境效益持續彰顯的同時,也調動了社會各界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治沙積極性,‘黨員林’‘護士林’‘青年林’……冠名植綠工程猶如雨後春筍,紛紛在科爾沁沙地落地生根,有效推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通遼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向峰介紹。

特色種養産業旺

在距離“中國記者林”紀念碑不遠的慶和鎮南發村,記者看到一大群白鵝正在林下覓食,場面蔚為壯觀。“嘎嘎、嘎嘎……”剛從車上下來,就聽到鵝叫聲。

“樹木種下後,主要考慮如何做好日常管護,實踐表明讓村民參與其中就是有效舉措。經過多年探索,村‘兩委’決定借助‘中國記者林’帶領村民發展林下養殖‘霍雜’鵝。”南發村黨支部書記張偉説,林下散養的鵝能夠吃掉樹木周邊的雜草和害蟲,而鵝糞便又可以為樹木提供大量有機肥料,促進樹木生長,進而衍生出迴圈共生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另外,林下散養的鵝羽毛舒展、肉質緊實,加上主打綠色健康,“霍雜”鵝頗受市場青睞。

現階段,南發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共有社員104戶,約佔全村戶數的25%。養殖經營方面,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一年養殖兩批“霍雜”鵝,一批養殖週期是64天,當前合作社單批次養殖規模10萬隻,一隻鵝的凈利潤40元左右。張偉告訴記者,養鵝給農戶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也帶動樹木養護管理工作。在南發村,農戶養殖1萬隻鵝,可以管護500畝林地,林下生態養鵝模式有效保障了“中國記者林”片區樹木的健康成長。接下來,合作社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管護好更多林木。

林下養鵝,僅僅是慶和鎮依託“中國記者林”發展特色種養的縮影。

“目前,除積極推進林下養殖和林下種植外,慶和鎮還招商引進醫藥公司發展蒙藥材産業,其中陜西海天制藥有限公司在‘中國記者林’慶和鎮片區種植了近3000畝沙棘等蒙藥材,畝均效益1.2萬元左右。為更好發揮聯農帶農作用,陜西海天還鼓勵引導農戶一起種植,併為當地村民積極創造就業機會,據測算,沙棘等蒙藥材管理可以為農戶帶來3000萬元的務工收入。”慶和鎮鎮長常亮説。

潛力挖掘風正勁

“嘗嘗這款果漿,純綠色、無添加。”通遼市林業和草原局科爾沁區分局局長齊貴邊遞給記者邊介紹,這款沙棘複合果漿是鎮內企業生産,主要原料就是包括“中國記者林”在內的片區生産的沙棘果和沙果,味道酸酸甜甜,長期飲用有助於調理腸道。

延鏈強鏈只是科爾沁區緊抓生態建設與保護的同時,不斷挖掘轄區內資源潛力的一個體現。近年來,科爾沁區一方面挖掘林木經濟價值,一方面對現有林業資源進行改造提升,助力科爾沁區綠色發展。

談及“中國記者林”片區接下來的規劃,齊貴介紹,在“中國記者林”片區重點進行四個方面提質:一是,在“中國記者林”紀念碑處建設一處中國記者林文化公園,集中展示“中國記者林”建設背景和發展變化;二是,再造一個“中國記者林”。從今年秋季開始,科爾沁區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在轄區內新建一個“中國記者林”植樹示範區1.6萬畝,使“中國記者林”示範區面積達到3萬畝;三是,建設“中國記者林”生態功能區。力爭三年內,在“中國記者林”片區,打造“沙棘+藥材”為主的林藥模式産業示範區和以“林果+草業”的林草模式示範區。同時逐步完善生態功能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森林草原康養文旅産業;四是,申請註冊並培育“中國記者林”區域公用品牌,並授權科爾沁區乃至通遼市中(蒙)藥材、沙棘飲料、文冠果油等農林生産經營者共同使用,為科爾沁區農林生態産品賦能。

前人植樹功當代,後輩乘涼利韆鞦。如今“中國記者林”片區的楊樹和榆樹,樹榦漸粗,枝繁葉茂,中國新聞工作者用綿薄之力編織的綠色屏障正不斷築牢。

防沙固沙需要各行各業共同努力,久久為功,穩紮穩打,世世代代幹下去,才能把祖國北疆的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新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牢記總書記囑託,賡續老一輩新聞人的家國情懷,厚植青春擔當,積極作為,與全社會一道再造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參加活動的新聞記者紛紛表示。(文:朱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