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青海省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大江大河滋養中華文明,“中華水塔”潤澤華夏大地。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正是萬里黃河流經的第一縣。作為瑪多縣黃河鄉生態保護管理站的負責人,加羊多傑帶領879名生態管護員,通過“宣、巡、護”,在這片廣袤大地上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緩解草畜矛盾 草原“減負”宣傳進鄉村
2016年,在看到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即將啟動的消息後,32歲的加羊多傑離開了工作多年的教師隊伍,自願申請成為黃河鄉的生態管護員。“國家對生態這麼重視,我也想參與其中,把生態保護工作做好。”加羊多傑表示,這既是他作為果洛人對故土的情懷,也是他的使命所在。
黃河鄉生存條件艱苦,平均海拔4500米,年均氣溫-4℃。由於當時設備落後,加羊多傑只能靠燒炭爐取暖。
要將生態保護落到實處,就要親自去走、去看、去記錄。加羊多傑將白瑪納村選為開展工作的第一站,為摸清生態情況,他每天早出晚歸,渴了就喝點冰水,餓了就墊一點糌粑,等走遍了白瑪納村11萬多公頃面積的草原、山地,人也累得脫了層皮。
加羊多傑正在查看野生動物蹤跡(攝影:人民網高清揚)
黃河鄉共7個村,900余戶村民,多數以畜牧業為生。如何讓牧民意識到“過度放牧”的危害是個難題。對此,加羊多傑決定“雙管齊下”,在向村幹部講述生態保護內涵的同時,向老鄉積極傳達國家政策。“雖然畜養的牛羊數減少了,但政府聯絡的公司會以高價收購牛羊,牧民能夠賺取穩定收入。”
多次登門的宣傳講解,讓村幹部逐漸了解了草畜平衡的重要性。在群眾大會上,村書記號召村民控制放牧數量,並帶頭捐出自家200多頭牛,取得了良好的動員效果。越來越多的牧民從草原的利用者變成了保護者。
探索科學管理 穩崗就業吃上“生態飯”
在試點建立期間,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幫助村民在家門口脫貧、就業。
接到通知後,加羊多傑迅速展開工作,鼓勵黃河鄉村民積極報名。“生態管護員管護的是自家附近的草場,村民只需要在放牧的同時進行巡護巡查、清理垃圾、維護草原健康,每月就可以獲得1800元的穩定收入。”現在,黃河鄉共有879名牧民被賦予了“生態管護員”的新身份。
“生態管護員的隊伍壯大了,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加羊多傑説,黃河鄉村落之間距離遠,工作落實難,管理這支隊伍是一項“大工程”。因此,他按地區將管護員分成68個小組,通過組織召開村級會議、發群聊消息、使用對講機等方式安排具體工作,並設定績效評估和考核標準。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共有生態管護公益崗位17211個。牧民群眾成為了園內重要的基層管護力量,擔負著巡護、監測等工作,生態惠民、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的內涵不斷拓展延伸。
生態管護員正在巡護(加羊多傑供圖)
守護高原生靈 共築和諧生態環境
“你看,在草原上散步覓食的那一群是藏野驢,路邊這些洞穴是鼠兔的窩,在天邊盤旋的是斑頭雁……”走進生態巡護區域,加羊多傑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著黃河鄉境內的野生動物。在生態保護工作的第一線,以加羊多傑為首的生態管護員們共同守護著野生動物種群。
加羊多傑(左一)正在救助被困野狼(加羊多傑供圖)
2019年11月,加羊多傑在和2名同事一起巡護時,遠遠看見結了冰的湖面上有一抹黑影。因為冰面斷裂,一匹狼被困在了湖中心。回憶起這段經歷,加羊多傑仍然很緊張,“當時的氣溫是零下十幾度,我們可用的工具只有繩子,如果不能在天黑前完成救援,狼就會被凍死。”
時間緊迫,加羊多傑踩著冰面一步步向湖心靠近,試圖用繩子套住狼實施救援。然而才走幾步,冰面便塌陷了。因為在水中動作幅度受限,他在冰窟窿裏待了近50分鐘才將狼救出。“當時顧不上那麼多,上岸後我才覺得冷、覺得後怕。”加羊多傑笑容樸實:“所幸狼的狀態不錯,我們就將它放生了。”
為黑頸鶴、大鵟等野外種群繁衍發展助力,也是生態巡護的重點之一。黑頸鶴是高原生態環境變化的指示物種,因其喜歡在河湖上搭巢棲息繁衍,巢和蛋常有被淹沒的風險,繁殖成功率較低。為使“鶴丁興旺”,加羊多傑帶領生態巡護員用青乾草為鶴巢墊高約80釐米,並使用木材、鐵絲加固。“新巢築好後,黑頸鶴通常會觀察5天,確保環境安全再‘入住’。所以我們將它的舊窩移進去,保留熟悉氣味,2天后黑頸鶴就會搬進新家。
生態管護員正在為黑頸鶴搭巢(加羊多傑供圖)
湖水冰冷刺骨,涉水搭建一個鶴巢要40多分鐘,但效果顯著。“我們生態管護站為黑頸鶴搭建了至少118處新家。去年統計的數據顯示,黃河鄉境內黑頸鶴的數量從121隻增加到了293隻,繁殖率也從20%提高到了90%左右。”加羊多傑驕傲地説。
為遷徙時翅膀受傷的黑頸鶴打針消炎、幫受到攻擊的白唇鹿治傷、嚇跑圍攻藏野羚的狼群……在黃河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逐漸成為現實。
“要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自然。”從事生態保護工作7年,巡護總里程達9萬餘公里,加羊多傑見證了黃河鄉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他的生態理念已經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守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就是他為大自然獻上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