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磴口縣:茫茫沙海涌現綠色生機

發佈時間:2023-09-07 16:57:37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

“治沙沒直接經濟效益不行,沒效益、難持續。梭梭樹接種肉蓯蓉實現了防沙治沙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統一。”魏均説。

魏均是內蒙古磴口縣人,從小就在烏蘭布和沙漠邊生活。2003年,他辭職後嘗試治沙、開發耕地,在烏蘭布和沙漠首次種活3萬棵梭梭樹,並開始探索怎樣才能讓沙漠綠化事業産生更多經濟效益。

梭梭樹被譽為治沙先鋒。由於地下根系極為發達,梭梭樹能夠抵抗乾旱、酷熱,幾乎不用大面積澆水就能成活。傳統名貴中藥材肉蓯蓉附生在梭梭樹根部,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梭梭樹通過光合作用輸送養分給肉蓯蓉。

多年來,磴口縣通過種植鄉土樹種梭梭治理烏蘭布和沙漠,並探索梭梭樹根部接種肉蓯蓉發展沙産業。魏均就是當地開發沙産業的佼佼者。

在磴口縣沙金蘇木溫都爾毛道嘎查,2.8萬畝有機中蒙藥材示範基地內,共種植防風固沙鄉土樹種梭梭6000萬株以及樟子松、文冠果、楊樹等農田防護林近10萬株。

梭梭樹接種肉蓯蓉是基地的一大亮點。8月底記者來基地採訪,在梭梭樹人工接種肉蓯蓉示範區,魏均向記者展示了大規模機械化接種肉蓯蓉的作業過程,並現場在種植帶內開挖多個肉蓯蓉接種點。沙坑內,通體泛著淡黃色光澤的肉蓯蓉一叢叢擠在一起,每叢都有10多根,長勢喜人。

“種子播種到梭梭樹根部後,3年多才迎來收穫期。進入收穫期後,肉蓯蓉每年春季3月至4月、秋季10月至11月采收,産量可觀。目前,基地畝産鮮品肉蓯蓉100—200公斤,每畝經濟效益3000元以上。”魏均告訴記者。

2006年,魏均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多年來,通過開展肉蓯蓉良種繁育、人工接種及産業化工程研究,組建磴口縣肉蓯蓉專家科技服務站,建立科研院校合作機制,他的公司已成功研發肉蓯蓉種子營養塊技術、肉蓯蓉種植機械、鮮品肉蓯蓉榨汁提取等技術,獲得8項國家專利;20年來,公司共培訓農牧民3000多人次,帶領當地群眾開發沙産業,實現共同致富。

在引領當地肉蓯蓉産業機械化、規模化、産業化發展的同時,魏均繼續探索更多樣的肉蓯蓉生産技術和模式。四翅濱藜是繼梭梭樹之後試驗成功的又一個接種肉蓯蓉優良植物種。

四翅濱藜為多年生半常綠灌木,耐旱耐鹽鹼,可以做飼草,也是治理沙漠的優選植物。磴口縣于2020年開始種植四翅濱藜,並在其根部進行接種肉蓯蓉試驗。2023年測産結果顯示,四翅濱藜肉蓯蓉畝産300公斤以上。魏均介紹,四翅濱藜肉蓯蓉口感好,産量適中,氨基酸、維生素等有效成分含量比較高,按畝産30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格20元估算,每畝産值6000元。

如今,魏均從事治沙已經20年,經濟效益讓他的防沙治沙事業進入良性迴圈。他帶領當地群眾治理沙漠約5萬畝,公司已建成3萬畝有機沙漠農場,種植肉蓯蓉、甘草、山藥等有機沙漠滋補養生農産品,並規劃發展種植甘草5萬畝、種植肉蓯蓉30萬畝,形成肉蓯蓉、甘草産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綠色財富迴圈經濟鏈,實現防沙治沙三大效益統一。

磴口縣正全力打造空中光伏板(新能源)+地上梭梭林(碳匯林)+地下肉蓯蓉(中蒙藥材)+林下養畜禽(畜牧業)的生態修復模式,將光伏新能源與治沙工程、肉蓯蓉産業以及畜牧業有機結合,著力打造以肉蓯蓉産業為核心的烏蘭布和沙漠“光林藥牧”一體化生態修復模式。

目前,全縣人工種植梭梭林面積50萬畝,接種肉蓯蓉面積14萬餘畝;光伏發電項目已建成2.3萬畝、裝機容量77萬千瓦,完成光伏板間種植梭梭、檸條、四翅濱藜等生態治理模式0.54萬畝;光伏發電在建99萬千瓦、佔地近3萬畝;規劃建設1100萬千瓦光伏基地,佔地34萬畝。

在磴口,實現防沙治沙三大效益統一的路徑愈加明晰。(文:曹雲,原標題:茫茫沙海涌現綠色生機——內蒙古磴口縣治沙大戶魏均治沙二十年成功實現三大效益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