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興安農墾呼和馬場的大片玉米進入收穫期,一望無際的田地裏卻不見一個人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攝像頭、感測器,它們不眠不休地實時監測著田地裏的情況。另一邊,在呼和馬場場部辦公室裏的工作人員只需要在手機螢幕上點一點,土壤墑情、蟲情、水位、氣象等實時監測的數據就出現在眼前。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農機作業遠端監管與服務系統等農業生産新技術,讓呼和馬場的種植從“體力”模式轉變為“智慧”模式。
萬畝青貯收穫
針對傳統的農機作業監管人工抽檢工作量大、檢測效率低、檢測覆蓋面少、精度差等問題,呼和馬場設計開發了農機作業遠端監管與服務系統,該系統整合感測器技術、電腦測控技術、衛星定位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實現了對農機耕、種、管、收、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機全程機械化的作業監管,實現了農機作業面積、品質的數據精準監測與作業資訊的圖表化、可視化展示,為全場農機作業統計分析提供量化依據,降低了農場農機管理強度,提升了農場農機作業管理的資訊化水準。
提到農機作業遠端監管與服務系統,呼和馬場生産部副部長張國亮的話匣子便打開了:“我們這個系統是針對呼和馬場的實際情況設計開發的。這個系統能實現對全場安裝遠端監測終端的農機具的作業位置、狀態、面積、品質和場景視頻等資訊的實時監控,方便管理人員利用‘一張圖’對全場農機進行統一管理與調度。農場還配套化開發了農機作業監測助手APP及公眾號,利用手機或平板即可對農機實時動態、作業面積、作業品質等資訊進行快速查詢。”
“以前種植100畝地,從耕地到播種,從田間管理到收割,沒有50個工根本幹不完,現在有了農機作業遠端監管與服務系統,1個農機手輕輕鬆鬆就幹了。”呼和馬場農機服務站白雲峰説。
收割機卸糧
借助北斗衛星提前對田塊打點定位,規劃最優作業路徑;利用攝像頭實時監控作業情況,畫面同步回傳後臺;通過無人值守氣象站,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光照度、降水量等資訊;手指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為鮮食玉米地進行了追肥工作……使用北斗導航追肥過的田地,在後臺能夠精準地看到施肥的效果和數據,具有效率高、速度快、便於統防統治等特點。
據悉,呼和馬場今年開始使用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目前,全場共有200畝高標準農田使用該技術。使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與傳統灌溉相比,每畝地可節約用水超50%以上,與地表施肥相比,水肥一體化系統更是能夠提高肥料利用率在80%以上。
“以前種地,最頭疼的就是給作物追肥了。耗費大量的人力不説,還浪費了不少肥料,提高了種植成本。現在缺什麼肥、缺多少,後臺點一下就能看到,100畝的種植面積只需要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裏操作一下就能完成追肥。如果種植玉米,每畝地能夠增加收入300余元。”呼和馬場生産部工作人員呂春久説。
智慧水肥一體化系統最“強”的一點是能夠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後,利用管道、灌水器等設備進行精準灌溉到禾苗根部。為了更好地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增産減勞的效果,呼和馬場引進新型智慧化灌溉系統,153眼抗旱井,安裝磚泥井房145座,整體設計提升了智慧灌溉方法,智慧監控土壤四情。
為了提高産量,減少人力成本,近年來,呼和馬場立足墾區優勢,把規模化、集約化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用現代科技指導農業生産,先後引進了美國凱斯大馬力牽引車、北斗導航系統、奧地利奧迪博天C4播種機、義大利馬斯奇奧播種機、德國克拉斯青貯收割機等多個高科技設備,讓種地變得智慧化、現代化。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現有設備,發揮出最大的功率和效率,讓我場農業徹底實現機械化、現代化、智慧化,讓職工群眾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更好地發展第二、第三産業。”呼和馬場農業副場長孔繁龍説。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手指點一點”,從背著噴霧器打藥到植保無人機“飛入”田間地頭,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機械化、智慧化和科技化給農業生産注入活力的同時,也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在科技的加持下,興安農墾正以智慧農業跑出農業種植的“加速度”。(文:包一婧、王萍,圖:高傑、劉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