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由“黃”轉“綠” 植被覆蓋率達63%以上

發佈時間:2023-07-20 11:23:33丨來源:央視網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現如今,曾經的千溝萬壑,早已綠意盡染;曾經的荒漠沙地,早已生機勃勃。黃土高原歷史性地實現了主色調由“黃”轉“綠”。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都在積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黃土高原曾經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曾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最脆弱的地區之一。現如今,曾經的千溝萬壑,早已綠意盡染;曾經的荒漠沙地,早已生機勃勃。黃土高原歷史性地實現了主色調由“黃”轉“綠”。

黃土高原位於我國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面積大約64萬平方公里。歷史上的黃土高原也曾水草豐美、沃野千里。但千百年的開墾和利用,造成這裡植被大面積退化,風沙侵襲、水土流失,生態環境修復成為了長期困擾這裡的一道難題。

於是,人們想到了一系列巧妙的設計,將山上流失下來的水土攔截在溝裏的淤地壩,為了能在高山陡坡上種樹而壘成一個個魚鱗形狀樹坑的魚鱗坑,以及將原本傾斜的山坡變成臺階狀的旱作梯田。加上每年定期飛播造林,使得水土流失逐漸被控制住。然而,更大的威脅仍然存在,鎖住腳下的泥土,還得攔住流動的風沙。

40多年前,陜北的一位老人來到了村後的這片沙地,他種了2000棵樹,1999棵都死了,只有1棵樹活了下來。在無邊沙海中,這棵像小草一樣頑強生長的弱苗,讓老人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帶著全家搬進了沙地,沒人能想到,活下來的這棵樹成為了幾代人植樹的動力,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幾乎消滅了整片沙地。

這裡是農耕與遊牧文化的分界線,也是風沙“拉鋸戰”的最前沿。1978年,以“三北”防護林工程為代表的國土綠化行動在北方大地開啟,治沙人一代接著一代幹。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當地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區植被平均覆蓋度達到60%。

如今,站在這片沙地的最高處,眼前的土地早已經不是一棵樹、一點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陜西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從飛機上俯瞰,從黃土高原到毛烏素沙地,黃土覆綠、黃沙後退、黃河水逐漸變清。

然而,物種基因單一、病蟲害威脅、樹種自然退化,以及植被配置不合理等仍是目前黃土高原生態修復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如今,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一路上升,由之前的34%提高到現在的63%以上,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從黃沙漫天到綠意盎然,如今,歌詞中的景象不復存在,代替它的是眼前這片蔥郁豐沛的沃土。這裡的人們也在改造沙與土的時光裏,重新學會了如何與自然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