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築牢防治荒漠化的“綠色長城”

發佈時間:2023-06-20 10:26:09丨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丨作者:賈平凡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中國人書寫了無數動人故事,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已經連續4個監測期保持“雙縮減”,首次實現所有調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雙逆轉”。多年來,中國積極開展荒漠化治理國際合作,分享荒漠化治理經驗,為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重要貢獻。一些外媒和國際人士感嘆,中國創造了治沙奇跡,構築起一道道生態安全屏障,有不少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

創造治沙奇跡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自1978年啟動至今,一直備受外媒關注。外媒習慣於用“長城”來比喻“三北”防護林體系,稱之為“綠色長城”。比如,1986年的美國《商業日報》這樣寫道:“今天,一條新的長城——一條由樹、灌木和草形成的防護林帶正在組建中,以防止威脅更大的入侵者——沙漠。”德國《世界報》報道稱,“三北防護林”這座“綠色長城”跨越13個省份,總長近4500公里。

外媒注意到,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中國防沙治沙工作成績斐然,荒漠化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馬爾地夫主流媒體《時報》刊文介紹了塞罕壩“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文章指出,60多年前,塞罕壩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為了改善生態環境,中國在這裡建設了塞罕壩林場,用幾十年時間,在風沙蔽日的荒原上建起了百萬畝林海。近年來,中國堅持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兩手抓,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庫布其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脊線以北,黃河“幾”字彎裏南岸。南非新聞網站“獨立線上”曾這樣描述治理前的庫布其沙漠:“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曾因其惡劣的環境條件以及當地居民一貧如洗的經濟狀況而被稱為‘死亡之海’。”如今,這裡的面貌大不相同。從“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庫布其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美國《時代》週刊關注到了庫布其發生的巨變:“人們已經種下固定流沙並防止沙丘侵佔農田和村莊的特殊植物。消失的牛羊成群已經重現,第二産業也在迅猛發展,遊客們正蜂擁而至。”

埃及《消息報》外交事務部主任侯薩姆幾年前曾在庫布其沙漠種下了一棵樹。“看到滿眼的綠洲,很難想像這裡曾經黃沙漫天。”侯薩姆説,經過幾十年的管理,庫布其治沙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典範。中國還通過發展沙漠旅遊、特色種植等産業,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帶動大量沙區人口脫貧。

肯亞南南合作智庫負責人斯蒂芬·恩德格瓦説,在與荒漠化作鬥爭的過程中,中國通過精心規劃和不懈努力,創造了治沙奇跡。中國相繼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構築起一道道生態安全屏障,其中有不少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借鑒。

付出巨大努力

日前,多明尼加《今日報》網站發表了多明尼加共和國科學院院士愛德華多·克林格·佩維達的文章,題為《地球上的中國》。文章稱,從1990年到2022年,中國森林面積年均凈增長量約300萬公頃。在中國政府強有力的管理下,大面積的沙漠化土地已經得到治理,中國為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付出了巨大努力。這種努力是社會性的,也是持之以恒的。每年春天,成千上萬的人動員起來在“生態平衡脆弱”地區種植數百萬棵樹。

據巴西《論壇》雜誌近日報道,在中國北方錫林郭勒鬱鬱蔥蔥的大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漫步,盡情享受鮮草盛宴。在該地區完成了為保護草原生態而實行的為期45天的休牧期後,牛羊等牲畜再次被放養至青青牧場。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在邊境地區管理著大片牧場,今年春季休牧草場面積分別達2.5億畝和9300萬畝。季節性的休牧政策以及錫林郭勒盟約11萬戶牧民家庭獲得的約2.5億元人民幣政府補貼,體現了中國政府為打造北方“綠色長城”所做的生態努力。

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科菲·庫阿庫曾在世界銀行從事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相關工作。科菲·庫阿庫表示,中國取得的防沙治沙成績令人讚嘆。一片片荒漠變成喜人的綠洲,這是中國生態保護取得亮眼成績的直觀體現。這些成就歸功於中國共産黨的強大領導力。

攜手應對挑戰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態領域的難點問題。舉辦“一帶一路”國家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及沙塵暴防治高級官員研修班;舉辦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與聯合國共建防治荒漠化國際培訓中心、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中國堅持參與和推動國際合作,積極推動防治荒漠化項目在相關國家落地生根,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獨行快,眾行遠。”最近,泛非“綠色長城”組織秘書處高級主管馬塞蘭·薩努用這樣一句諺語形容中非攜手防治荒漠化的未來。他表示,在荒漠化防治經驗交流、技術分享等方面,非中合作前景廣闊。鋻於中國在防沙治沙方面的豐富經驗,泛非“綠色長城”組織在2017年與中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通過技術轉讓等合作加強防沙治沙能力,“通過合作,非中可以分享經驗,相互支援,有利於推進‘綠色長城’計劃”。

哈薩克和中國研發團隊選用合適的造林植物種,在哈首都阿斯塔納及周邊建成了23公頃試驗示範基地,為首都圈生態屏障建設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哈薩克總統綠化顧問內桑巴耶夫表示,哈中合作的研究成果系統解決了哈首都圈生態建設面臨的技術難題,是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範例。

蒙古國科學院地理與地質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尼瑪策仁·滿達赫説,在中國幫助下,她所在的研究所與中方科研單位共同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流沙固定及植被恢復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項目,在蒙古國布爾幹省、戈壁蘇木貝爾省等沙漠地區開展合作試驗,收到了良好效果。

科菲·庫阿庫表示,通過不斷改良和創新,中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環境保護標準和荒漠化防治解決方案,在太陽能、綠色金融等一些領域的研發和實踐走在世界前列。“期待中國繼續積極分享發展理念和成果,與各國攜手應對環境挑戰,更好造福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