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崇榮委員: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發佈時間:2023-03-13 16:03:39丨來源:中國網丨作者:胡俊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編者按: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全國“兩會”期間,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秘書處)、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策劃推出《聚焦兩會·國家文化公園》專題訪談,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建言獻策。本期專訪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青海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鄂崇榮研究員。鄂崇榮表示,國家文化公園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身份認同,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大意義。他建議,在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教育基地,培育研學旅遊線路,促進國家文化公園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深度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青海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鄂崇榮

中國網:您長期在民族地區工作,從民族文化的視角怎麼認識國家文化公園?

鄂崇榮:國家文化公園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身份認同。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意義非凡、影響深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國家文化公園象徵著國家精神,是承載中華文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空間。對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大意義。

因為我從小在黃河邊長大,對黃河有很深的感情,從爺爺輩開始,一代代人為保護利用黃河付出了很多辛勞。黃河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身份認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成員共有共用共鑄的代表性符號。我們這一代要圍繞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把黃河文化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我想,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如何闡釋“國家標準”“國家意識”“國家精神”等理念,如何在整合原有的地域認同、民族認同過程中,構建好國家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中國網:您長期關注參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調研和梳理工作。您認為當前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面臨哪些現實問題?

鄂崇榮:以我參與比較多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例,我們調研發現,不同的園區,不同的地區,有點突出地域的特質,而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中“國家”兩字的宏觀性、整體性、系統性的把握欠缺一點。黃河流域世世代代生活著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黃河流域各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較為突出,各地打造本地地域文化時,多注重對本地特質挖掘,思考體現“國家意識”“國家精神”等理念力度不夠,探索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推動空間化整合、實施分區化管理、做到聯動化展示中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的氛圍不濃。我覺得,這些矛盾和問題都可以通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很好地解決,可以利用好各地的文化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從而走向共同富裕。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應該賦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有利於進一步助推黃河沿岸區域協調發展,助力不同區域板塊發揮比較優勢和良性互動,促進黃河沿岸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推進中華文化根深幹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枝繁葉茂,共同構築好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國網: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層面,如何更好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鄂崇榮: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僅是文化方面的建設,它跟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以及民生改善、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等都有密切聯繫。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更應該以生態保護為前提,要考慮園區內外人民的利益。要和生態保護優先結合起來,跟民族地區,包括園區內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結合起來,因為國家文化公園是全民共用共有共建的文化公園。

第一要牢固樹立系統觀念,推動黃河國家公園建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功能互通、體系互構、過程貫通、成果共用、互促共進;第二要賦予國家文化公園更多精神內涵,比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共同富裕的意義,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意義等;第三要處理好黃河流域不同特色文化帶之間的承接與相容,推動沿黃河流域相關的熱貢、格薩爾、羌族、河湟、陜北、河洛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深度銜接和融入;第四要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將世界著名河流文明“引進來”,讓世界讀懂黃河故事、讀懂中華文化、讀懂中華民族、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産黨;第五要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建議在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教育基地,培育研學旅遊線路,向當地群眾和研學旅遊者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

中國網:青海作為四大國家文化公園的疊加地帶,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融入這項國家文化工程?

鄂崇榮: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青海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四大國家文化公園的省份,青海還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目前擁有三江源國家公園、青海湖國家公園以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可以説是重中之重,但又各不相同。我覺得青海在推進國家文化國公園的建設過程中,前提就是要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目前已有建設的基礎上,可以圍繞原有的博物館,場館,景區,名鎮名村等方面,進行升級改造,並賦予時代元素、時代精神,而不是另起爐灶,建一些新的建築,新的博物館,對生態環境進行一些干擾,甚至是破壞。

此外,在推動青海高品質發展過程中,要把“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其中。青海省境內的國家文化公園,擁有文化多樣性的獨特之處。我覺得,還是要利用好文化多樣性的優勢,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打通歷史與當下,頂層與實踐,爭取讓冰川雪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造福於民。我想,未來建設完成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將成為黃河沿岸各族群眾的“致富園”“團結園”“幸福園”,是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平臺。

中國網:青海如何利用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傳播力?

鄂崇榮: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應積極引導樹立“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準確認識中華文明、中華民族、黃河文化的多元一體性和基本走向,深度解讀闡釋黃河沿岸各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對中華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從而切實增強沿岸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青海地處中原儒釋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西域伊斯蘭文化、北方草原薩滿文化的交融地帶,屬於多元文化傳播和匯聚之地。黃河青海流域是黃河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展示帶,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奇幻奇妙的崑崙神話、和美交融的河湟文化、傳承神秘的格薩爾文化、精妙入神的熱貢藝術等等,在這裡和美共榮、交相輝映。我們應當深入挖掘青海的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

千百年來,黃河源頭與萬山之祖崑崙山密不可分,河源崑崙,河出崑崙,成為中華民族千年的歷史鄉愁和精神家園。黃河源頭、崑崙山等文化符號使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思想感情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至今海內外許多中華兒女仍不畏千里萬里朝聖崑崙山、走近黃河源,中國三分之二的民族在歷史記憶中將崑崙山視為自己祖脈發源之地。青海要深入挖掘新時代黃河源頭的故事,為進一步推動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作出青海貢獻。

(記者:胡俊;攝影:李培剛;攝製:劉昌 章震 王哲 尤自秀;策劃:胡俊 高琰鑫;製片:許浩成;監製:詹海濤 任慧;總監製:薛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