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草原繡娘”繡出花樣生活

發佈時間:2023-03-03 09:25:06丨來源:工人日報丨作者:李玉波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一根絲線,一頭牽著萬千百姓致富生計,一頭連著千百年文化傳承。

近日,“興安草原繡娘”被認定為自治區級勞務品牌。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期間,蒙古族刺繡憑藉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産業基礎、良好的帶富能力,成為了內蒙古興安盟鄉村産業振興、文化振興的有效載體,傳統手工技藝實現了規模化、産業化蝶變,帶動了2.6萬名農牧民脫貧致富。

刺繡作品《踏青》(資料圖,攝影:畢力格)

剛過完年,住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呼格吉勒小區的繡娘雙金亮就投入工作,忙著趕制一幅1.2×1.8米的牡丹花刺繡作品。

“這個作品繡好後有3500元的收入,平時利用閒散時間繡繡花,還能有這麼高的收入,這是我從來都不敢想的事兒。”雙金亮説。

今年45歲的雙金亮因少年時期患脊柱彎曲疾病,只能幹點零活維持生計,生活一度陷入困境。2017年,雙金亮聽説旗裏免費開展刺繡培訓班,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增收。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一針一線地學習,每期課程都不落下。漸漸地,她迷上了這門手藝,繡的花也越來越好。2018年,雙金亮開始接訂單,起初只有幾十元的小訂單。隨著訂單的增多,她的刺繡工藝、操作技能、圖案設計、色彩搭配等能力都有了明顯提升。成為一級工的她不僅收入不斷增加,還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學員。“刺繡不僅僅提高了生活水準,還讓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雙金亮説。

在科右中旗,説起“白主任”“白老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白晶瑩既是科右中旗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也是深受廣大農牧民婦女信賴的蒙古族刺繡産業帶頭人。

一根絲線,一頭牽著萬千百姓致富生計,一頭連著千百年文化傳承。她用纖纖巧手,靠著針尖功夫,穿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惠民好政策,更帶領草原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幸福生活。

為了發展蒙古族刺繡産業,沒有經費買圖樣,她用白紙自己設計、繪製蒙繡圖案,現有的1072種刺繡産品和7000余張刺繡圖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農忙時節,老百姓沒辦法集中學習,她便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時間和雙休、節假日下鄉入戶培訓並通過統一培訓管理、統一材料發放、統一成品回收、統一收入結算的方式,讓貧困婦女在家門口掌握就業技能。

近年來,白晶瑩逐步摸索出“企業+協會+基地+農牧戶”的産業運營模式,先後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繡産業基地、圖什業圖民族手工藝協會、大學生創業就業扶貧服務協會、沃爾墩刺繡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越來越多婦女通過“企業+協會+基地+農牧戶”的産業運營模式,投身刺繡這一富民産業中,積極參加培訓。近三年來,科右中旗平均每年培訓2000人,共帶動300余人固定就業,3000多名一級繡工實現靈活就業。

“力‘繡’不欺,只要我們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發展好蒙古族刺繡産業,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白晶瑩説。(文:李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