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最後時刻,一顆博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中央民族歌舞團發佈訃告,著名蒙古族聲樂表演藝術家拉蘇榮同志,因病于2022年12月31日23時47分在北京辭世,享年75歲。
拉蘇榮懷抱著沉甸甸的音樂理想,在他長調吟唱的蒼茫大地上沉沉睡去……
草原上每一棵青草,每一朵鮮花,都聽過他的歌聲。
以音樂之名邂逅彼此
拉蘇榮與烏蘭牧騎的故事
20世紀50年代,為了深入牧區開展文藝宣傳工作,以豐富農牧民的文化生活。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誕生了。這支隊伍被人們稱為“烏蘭牧騎”,那些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唱得是那麼的好,聲音是那麼的嘹亮。當時年少的拉蘇榮立下志願,有一天也要像他們一樣。
那時,除了開展文藝演出之外,烏蘭牧騎還會定期為牧民放映電影、理髮、授課、送醫送藥,深受廣大牧民的喜愛。因此,烏蘭牧騎的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
1960年,烏蘭牧騎招人,恰巧拉蘇榮所就讀的學校校長與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下同)杭錦旗烏蘭牧騎的隊長認識,便推薦拉蘇榮前去面試。就這樣,13歲的拉蘇榮通過面試,走進了伊克昭盟杭錦旗烏蘭牧騎,成了那裏最年輕的隊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登臺還不到一年,拉蘇榮遇到了麻煩,他進入了變聲期。正好那一年因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烏蘭牧騎開始精減人員,總是“唱不好”的拉蘇榮被辭退了。
1962年10月,無奈之下的拉蘇榮,聽從家人裏的建議,報考了內蒙古藝術學校。經過一番嚴格的考核之後,拉蘇榮幸運地成為這一屆內蒙古藝術學校唯一的新生,主要學習長調民歌和馬頭琴。
在學校裏,拉蘇榮開始正式學習長調演唱。後又深造于中國音樂學院,先後得到昭那斯圖教授、內蒙古歌王哈扎布先生、北京湯雪耕教授和馬頭琴大師色拉西老先生等名師指導。
1968年,從內蒙古藝術學院畢業的拉蘇榮重新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烏蘭牧騎。這支“文藝輕騎兵”是當時文藝戰線上最活躍的隊伍,無論是在人民大會堂,還是在草原上的蒙古包裏,都能看到烏蘭牧騎“紅旋風”般的身影,這讓拉蘇榮更加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機會。
不朽的豐碑
拉蘇榮的“歌王”之路
1965年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週年之際,18歲的拉蘇榮作為蒙古族歌手的代表登上了中央代表團慰問演出的舞臺。一曲長調歌曲《烏珠穆沁團尾馬》唱罷,台下掌聲雷動,就此開始了自己的輝煌的藝術之路。
20世紀60年代起,拉蘇榮帶著《北疆頌歌》《小黃馬》《走馬》《聖主成吉思汗》《牧歌》《銀河》《遙遠的特爾格勒》《讚歌》《敖包相會》《森吉德瑪》《錫林河》《金色的邊疆我的家鄉》《金珠兒姑娘》等一大批蒙古族歌曲走遍了祖國各地,他在繼承和弘揚蒙古族民族音樂特點的基礎上,又借鑒了兄弟民族及西方音樂的聲樂技巧,達到了長調抒情的至高境界。成為當代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歌唱家。
1984年,37歲的拉蘇榮與俄羅斯歌唱家杜古爾達希耶夫、蒙古國歌唱家江格德被並稱為“亞洲蒙古族三大男高音”。由此,拉蘇榮步入了人生中的黃金時代,對長調藝術的認識也一天天在加深。
1995年,拉蘇榮在北京音樂廳成功地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用流淌在他內心的“綠色旋律”唱響了茫茫草原的生命讚歌。
拉蘇榮在蒙古族聲樂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而且還能夠嫺熟地演唱各類藝術歌曲,他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也贏得了國內外觀眾與聽眾的歡迎,被譽為現當代歌王。
那是他最為熾熱的愛
拉蘇榮與長調
1984年他考入內蒙古大學的蒙古文學研究生班,在讀期間他所創作的歌曲曾榮獲在保加利亞舉行的第22屆布爾戈斯世界民間藝術歌曲比賽一等獎。他的論文《論蒙古族長調牧歌》與《蒙古族民歌演唱原理》填補了我國少數民族聲樂理論上的空白,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榮獲文藝理論一等獎,還榮獲了蒙古國際長調牧歌藝術節論文金獎。
2003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申請馬頭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這給了拉蘇榮等蒙古族藝術家一個啟示,蒙古族長調完全具備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行列的條件。作為“中蒙兩國蒙古族長調民歌聯合保護專家工作小組”的中方委員,拉蘇榮為之積極奔走,全力配合申報。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公佈了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單,中蒙兩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名列其中。
2006年,拉蘇榮擔任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中蒙兩國蒙古族長調民歌聯合繼承和保護工作委員會的中方首席專家,成為中國國家級文化藝術團體中唯一從事這項工作的藝術家。
2007年初,內蒙古長調藝術交流研究會宣告成立,拉蘇榮被選為會長。在他的倡導下,內蒙古的各盟市都相繼成立了長調協會。
從1960年以來,拉蘇榮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長調人生。他的藝術生命始終是與舞臺和草原在一起的,他把人生最蓬勃的年華全部獻給長調藝術。
這位德高望重的傑出藝術家,用智慧的頭腦、堅貞的信念、無與倫比的歌喉,用激情與忠誠把熾熱的愛播灑在了長調吟唱的蒼茫大地上。
從牧民生活中來,最終還要送給牧民
拉蘇榮的藝術哲學
最終,拉蘇榮還是回到夢開始的地方——給牧民表演不為名利,只為給牧民帶來精彩的演出,即使條件艱苦他也從未放棄,一直與牧民站在一起,他將烏蘭牧騎精神永銘心間。拉蘇榮精彩的演唱,加之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得到牧民的喜愛,只要是他演出,牧民總會來看,現場總是人滿為患。
拉蘇榮曾回憶,雖然當時的條件比較艱苦,但是我們總會想辦法去克服。牧民在哪,我們的舞臺就在哪。為了讓演出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就從草原採來野花佈置舞臺。草原上的蚊蠅特別多,有的時候唱著唱著,蒼蠅就飛進嘴裏了,我們就吐掉繼續唱。有的時候正在吃飯,有牧民過來看節目了,我們就立刻放下碗,為大家表演。雖然這樣的日子挺辛苦的,但當看到我們的節目深受牧民喜愛、每次來演出時大家都奔相走告時,看到牧民們把舞臺擠得水泄不通、一次又一次要求加唱一曲時,看到牧民們待我們如親人、把自己的毛巾拿給我擦汗時,我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牧民的深情,是我人生道路上最寶貴的財富和收穫。
拉蘇榮説:“我可以忘記自己去過多少國家,吃過多少美味佳肴,但我無法忘記牧民生活的平凡美好。”
(文:欽柏,部分資料摘自內蒙古文化資訊網 人民藝術家雜誌 中國檔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