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特旗——好味“稻”飄出興安盟

發佈時間:2022-11-14 15:18:33丨來源:光明日報丨作者:陳晨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一串串被飽滿籽粒壓彎腰的稻穗,“眉眼”間寫滿豐收的喜悅。

秋分過後,興安盟扎賚特旗好力保鎮稻香氤氳。一串串被飽滿籽粒壓彎腰的稻穗,“眉眼”間寫滿豐收的喜悅,笑盈盈地和記者打著招呼。

遍野的稻田在陽光下泛著金黃,著實叫人心生歡喜。不過,記者眼中的“豐”景魏建明早就習以為常且無暇欣賞。作為扎賚特旗魏佳米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理,魏建明正“開心地忙著”呢:張羅收割、收購、加工……別看這個1985年出生的小夥子年紀不大,肩上的擔子可不輕——除了公司的8000多畝水稻,他還和200多戶農戶簽訂了25000畝的水稻訂單。

25000畝,不是小數目。

“沒啥!大夥兒種完我來收而已。”小夥子倒是謙虛。

“喲,可不是‘沒啥’!我們現在種稻省心多了,不用考慮選種、賣糧,滿心想著把水稻種好就成。而且他收一斤稻子起碼比外面高1毛錢,一畝地至少差100塊錢左右。我家350畝水稻,多掙不少錢呢!”和魏建明簽了十多年訂單合同的張永來大哥忍不住開口説。

説話間隙,魏建明廠裏的一沓材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每張紙上都是衛星視角下的稻田照,線條圈出的地塊旁標注了長度數據。抽出其中一張,只見被圈出的地塊裏寫著“王福權訂單”,左下角寫有“測量面積94.03畝”。

看記者滿臉疑惑,魏建明解釋:“這是之前去田檢時的記錄單。每年八月中下旬,我都會帶十多個人去地裏田檢,15天左右轉完25000畝地,主要看抽穗後的水稻品種純度,低於95%的就不行。大夥兒的水稻都是我統一供種,每個種子都能追本溯源的。咱興安盟氣候好,我們做了這麼多年,最大的體會就是稻子的品質最重要,要從源頭把好關。”種水稻,魏建明可是“老把式”了。

北緯46度,是興安盟的坐標,也是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大名鼎鼎的黑龍江五常稻米産區,是北緯45度。不過,雖然“出身”不俗,但2017年以前,興安盟大米並不為人熟知。一手提著大米、一手拎著煮飯鍋找客戶的魏建明沒少受挫。

那是六年前去上海賣米時的情形。“人家一聽,都説你們內蒙古人騎馬、吃肉、喝奶,還吃大米?”魏建明抬高了音調,不服輸的勁兒又上來了:“當時真是憋了一肚子氣,但除了讓人嘗咱的大米也沒別的招兒,誰讓興安盟大米沒名氣呢。”

沒名氣?那就闖出名氣!

2017年以來,興安盟委、行署加快推動産品優勢向産業優勢轉化,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建立品牌標準體系認證,拓展銷售渠道,全力打造“興安盟大米”品牌。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成了,魏建明越來越“慧”種地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攝像頭、感測器遍佈田間;京蒙扶貧協作展開,魏建明的店開到了北京:“我們在新發地的門店提供24小時配送服務”,平淡的語氣裏,記者分明聽出了自豪。

正聊著,魏建明的電話響了,原來是新疆阿克蘇的經銷商定了6萬多斤大米,來電和他商定打款的事。

“生意不錯嘛,攤子都鋪到新疆了!”

“廣著呢!扎旗的稻香早就飄出興安盟了!”魏建明笑了。

現在,魏佳米業年銷售大米1.5萬噸,帶動周邊780多戶農戶種植水稻,而整個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受益農戶達800余戶,戶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走出工廠,加工機器的轟鳴聲仍在耳畔作響,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醉人的空氣裏,是稻香,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