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廷·巴特爾:生態好牧民富是我的初心使命
秋到草原,牧草漸熟,牧民們忙碌起來。
清晨,黨的二十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牧民、黨支部原書記廷·巴特爾早早起床,備齊工具,駕駛著打草機來到自家草場,嫺熟地收割牧草。
“這些割下來的草就留在草場上,通過少養、精養,讓存欄的牲畜越冬時吃,這樣更省人力”“散落下的草籽來年能長出更多新草,這對草原生態也好”……忙活了一上午,廷·巴特爾顧不得拍掉身上的草屑,就對幾位來訪的牧民叮囑起來。“鄉親們願意來我這兒聊聊這些幹活兒的經驗。”
廷·巴特爾1955年出生於呼和浩特。1974年,高中畢業的廷·巴特爾離開家鄉,到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
廷·巴特爾在自家草場忙碌(9月8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
在蒙古語中,薩如拉圖雅的意思是明亮的霞光。可在廷·巴特爾的記憶裏,當時那裏的生活卻説不上明亮:牧民住的蒙古包黑黢黢的,毛氈上打著補丁,很多人家裏連像樣的被褥也沒有。“鄉親們卻把家裏最好的吃食都給了我們這些城裏娃,晚上睡覺怕我們挨凍,還脫下皮襖給我們蓋上。”他説,在與牧民們朝夕相處的日子裏,“一定要幫大夥兒過上好日子”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廷·巴特爾在查看自家草場(9月8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
那些年,年輕的廷·巴特爾很快適應了牧區生活。他一邊向牧民虛心求教,一邊刻苦鑽研,很快學會放牧、打草、剪羊毛、修圍欄等本領。因為能吃苦、善學習、愛思考,他在21歲時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産黨。
20世紀70年代末,廷·巴特爾有了回城機會,他卻毅然決定留在草原。“草原太需要建設了,我留在這裡能為草原多做些事。”他説。
廷·巴特爾在庫房查看工具(9月8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
1993年,廷·巴特爾開始擔任嘎查黨支部書記。他號召嘎查“兩委”班子成員齊出力,通過“流動扶貧羊群”項目幫助收入過低的牧民增收。為帶領鄉親們進一步增收,2003年,他牽頭成立扶貧公司。之後的十幾年裏,公司用經營所得給考上大學的牧民子女獎勵,給蓋房子、建棚圈的牧民發補助,還為嘎查每名牧民繳納醫保費用。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薩如拉圖雅嘎查地處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邊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多年來,在沙化較嚴重的地方,廷·巴特爾帶頭植樹造林,建成了一處沙地柏保護區和兩處黃柳基地。他還帶著牧民“圍欄輪牧”,讓草地得以更好地休養生息。
“既要保護草原生態又要保障牧民收入,還得從養殖上做文章。”為了讓牧民們更好地理解他“穩羊增牛”的建議,廷·巴特爾做起了算術題:“一頭牛的收入頂不頂5隻羊?”“一頭牛4條腿,5隻羊20隻蹄子,哪個對草場破壞大?”……
廷·巴特爾展示在自家草場拍攝的野生動物(9月8日攝,攝影:新華社記者 劉磊 )
2010年,在當地政府支援下,廷·巴特爾居住的房屋附近,建起了藍頂白墻的農牧民培訓中心。室內擺著圖文並茂的展板,既有他發展畜牧業的經驗介紹,又有牧場生態環境和附近出沒的野生動物照片。
每當有牧民來,不管多忙,廷·巴特爾都會放下手裏的活,帶牧民參觀培訓中心、棚圈設施和機械設備等,用通俗語言和現場演示介紹他的經驗——努力做到收入高、支出低、勞動強度小、牧場生態好。
“只要他帶頭,我們跟著學、照著做準沒錯。我家現在一年純收入30多萬元,牧草長勢也不錯。”嘎查牧民雲亮樂呵呵地説,“他帶著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哩。”
“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我身上的責任光榮且重大。”廷·巴特爾説,他將繼續專注于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跟大夥兒一起保護好草原、過上好日子,我會不改初心,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