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公芳:行走在青海草原的科技推廣人

發佈時間:2022-09-22 15:51:01丨來源:林草新聞丨作者:王辰 吳世軍 樓暨康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當清晨的陽光從崑崙山口灑向草原時,忙著開展新一輪草原生態監測的徐公芳已是滿頭大汗,此時,迷人的茵茵草原已成為徐公芳數十年如一日工作的背景板。

自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青海省草原總站高級畜牧(草原)師徐公芳始終堅持在草原科技推廣的第一線,在草原科技宣傳普及及沙化草地生態修復、草原鼠蟲害防治等領域耕耘,為青海草原生態修復保護工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積極探索草原鼠蟲害防治綜合技術

徐公芳就像行走在草原上的“尋找者”。

1994年至2010年在德令哈市草原站工作期間,在高海拔和嚴寒缺氧的自然條件下,徐公芳與同事不斷深入山川溝壑、雪域草原開展科學調研,努力尋找解決草原保護工作中難點問題的好方法。

草原鼠蟲害不僅造成草地生産能力下降、退化速度加快等問題,還直接威脅著草原生態安全。

2002年6月,尕海地區暴發草原蟲害——古毒蛾,嚴重威脅著當地固沙植物——白刺的生長,白刺出現連片枯黃現象,徐公芳將採集的標本連夜送到省有關部門鑒定。為繼續觀察,徐公芳和同事將古毒蛾帶回家,沒有培養皿,她就將古毒蛾養在罐頭瓶裏,家中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罐頭瓶。為給古毒蛾尋找食物,她發動同事、家人,利用空閒時間採集貯藏白刺的嫩枝嫩葉,每天換瓶飼喂幼蟲,從而掌握了害蟲的生長規律。在此基礎上,徐公芳和同事開展了防治藥物篩選試驗,並邀請青海大學草原蟲害專家參與防控技術研究,確定了柴達木盆地白刺古毒蛾綜合防治技術。此後,尕海地區防治古毒蛾達80萬畝,平均防效達94.5%,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成效。

2008年,蓄集鄉溫性草原新發鞘翅目葉甲科害蟲,其突發性強、危害損失大。為此,徐公芳總結蟲害防治經驗,與同事共同開展觀測和藥物篩選試驗,確定了最佳防治藥物、防治用量及防治期。期間,防治螢葉甲面積110萬畝,平均防效97.11%,有效提升了當地草原的水源涵養能力,保護了當地的草原生態環境。

野外工作異常艱苦。

2008年至2010年,徐公芳連續3個冬季帶隊到草原牧區開展鼠蟲害防治和草原承包工作。白天,徐公芳和同事指導群眾防治鼠害、騎馬丈量草場和繪製圖紙。晚上,她們蜷縮在帳篷中睡覺,半夜常常被凍醒。深冬的牧區,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徐公芳和幾位同事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季,她們的後背和雙腿就感到陣陣疼痛。

2020年8月,徐公芳和同事負責海南州、黃南州8個縣的退化草地調查工作。為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她和同事們在野外一待就是30多天。在共和縣工作時,徐公芳下車不慎摔倒,導致腰椎橫突3根骨頭骨折。為保證調查數據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她咬牙堅持了4天,由於檢查治療不及時,她的第二腰椎骨折部位發生了錯位,至今還會隱隱作痛。

在修復荒漠化草場中勇於嘗試借鑒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西部,降水量少、蒸發量大,草原極度乾旱且缺乏灌溉水源,沙化荒漠草地治理的難度很大,在全國都是個難題。

為找到解決辦法,徐公芳多方搜尋資料,最後從魚鱗坑造林技術得到啟發,她大膽提出:採取穴狀人工補播牧草的方法,在荒漠化草場補播牧草進行改良。

造林的方法能用於草地治理?

面對眾人的疑惑,徐公芳詳細解釋了具體技術方法:穴狀人工補播牧草可使土壤翻動少,避免了原有土壤結構的破壞和表土風蝕造成新的沙化。挖出的土堆在地勢較低處,環圍補播穴呈半圓形,可攔截原生植被種子,還可以匯集雨水。加之穴是上大下小,雨水易流進穴內,降水將得到集中利用。這樣,穴內形成的小氣候,為牧草根系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可有效提高牧草成活率。

大膽嘗試在試驗中得到了驗證。

徐公芳提出的穴狀人工補播沙蒿、白刺等牧草方法,在海西州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荒山荒坡造林(種草)生態治理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治理面積達到13萬畝。據統計,穴播地上生物量每公頃平均增加12347.9千克,植被覆蓋度提高了28.5%。為將這個方法推廣到其他的沙化地區,讓更多的荒漠變成綠洲,她撰寫了《柴達木盆地荒漠草場穴狀補播牧草的實驗研究報告》供有關部門參考。現在到德令哈的遊客就會發現,周邊草原的沙蒿已經擴散到了道路旁和護坡,鬱鬱蔥蔥,格外顯眼。

針對柴達木盆地土地鹽鹼化嚴重,缺乏種植草種的實際情況,徐公芳向多位研究鹽鹼化治理的專家請教,並在烏蘭幹溝地區開展鹽鹼地治理試驗。她還從山東、甘肅等地引進地膚、苜蓿等草種在尕海地區試種,積累了豐富的鹽鹼地治理經驗。

讓林草科技更好地保護草原

從2011年至今,徐公芳先後從事過草原野生植物管理、草原改良等草原技術推廣工作,她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不斷總結經驗,努力用科技的力量更好地保護草原生態環境。

徐公芳在從事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工作期間,積極推廣野生重點保護植物調查技術,參與制訂了《青海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有效強化了青海省野生植物保護工作。在省草原總站改良科工作時,徐公芳倡導通過馴化繁育野生草種破解青海草種短缺瓶頸,並與同事先後在貴德縣、烏蘭縣開展牧草引種和鄉土草種繁育試驗,有效推動了當地的草種繁育工作。

徐公芳作為查驗專家,參與了草原徵佔用現場查驗近100次。工作之餘,她總結歸納草原徵佔用現場查驗的步驟和注意事項撰寫了《草原徵佔用指導手冊》,為全省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青海省開展冬蟲夏草資源調查工作中,徐公芳參與調查設計,摸清了全省冬蟲夏草的分佈範圍、貯藏量、分佈面積和採集量等基本資訊,據此構建的青海省冬蟲夏草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劃定了冬蟲夏草主産區、一般産區、零星産區,編繪了全省1:100萬冬蟲夏草資源分佈區域圖,有力地推進全省冬蟲夏草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28年的草原科技推廣工作,讓徐公芳收穫了多項獎項和創新性技術成果,參與的“建設草原無鼠害示範區綜合配套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參與的“柴達木盆地白刺害蟲的發生規律及控制方法研究與示範”課題獲得青海省科技廳科技成果。她還參與撰寫地方標準6項、獲得專利2項,參與編撰《青海畜牧業志》和《青海省農牧幹部讀本》《青海省農牧民實用技術》等培訓教材,獨著及合著論文18篇,並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