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起祁連山片區生態屏障

發佈時間:2022-09-02 16:28:32丨來源:《求是》丨作者:柴瀟凡 王瑞欣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曾經“世所罕見”的高原精靈如今已“頻繁出沒”,既見證了祁連山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又彰顯了建設國家公園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青海考察,強調要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青海省遵照總書記要求,大力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建設,努力在中國西北的版圖上,構築起一道堅固的生態屏障。

從“世所罕見”到“頻繁出沒”——擦亮高山生態“溫度計”。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青海省代表團審議時,孔慶菊代表向總書記彙報青海生態保護工作,並展示了雪豹和荒漠貓的紅外照片,這兩張攝于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驚嘆。

被稱為“雪山之王”的雪豹,生活在祁連山海拔3800—4000米的地區。雪豹的監測數據一直是反映祁連山地區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是高山生態系統的“溫度計”。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監測工作全面系統開啟。公園內布設的紅外相機裏,雪豹的身影如約而至——2017年,共“捕獲”雪豹照片251次;2018年,監測到全球罕見、國內首次的5隻雪豹同框畫面;2021年,成功救護雪豹“淩蟄”,實現了雪豹野外救助放歸與衛星跟蹤科研監測“零突破”……在連續5年的雪豹監測工作中,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累計獲得雪豹照片及視頻5500余份,已調查出雪豹潛在棲息地4172平方公里。

除了雪豹,監測設備還經常捕捉到荒漠貓、兔猻等珍稀動物的數據資料。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共有野生脊椎動物25目65科271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種。這些曾經“世所罕見”的高原精靈如今已“頻繁出沒”,既見證了祁連山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又彰顯了建設國家公園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從“人盯人”到“天空地”——新興科技助力保護環境“晴雨錶”。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青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工作彙報時説:“我注意到你們加了個‘冰’字,體現了青海生態的特殊性。這個‘冰’字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加的。”

冰川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也是生態環境的“晴雨錶”。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矗立著著名的八一冰川,其自然風貌雄奇壯觀,曾是不少遊客的旅遊目的地。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冰川面積有所縮減,遊客的探訪也造成了垃圾增多、環境污染。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啟動以來,八一冰川的保護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海拔3700米的沙龍灘管護站是前往八一冰川的必經之地,以前站裏條件簡陋,缺水缺電,只能靠管護員“人盯人”阻止遊客前往冰川。如今,管護站安裝上了衛星電話,還配備了“天空地”一體化、資訊化管理系統,八一冰川有了更強大的科技力量守護。

近年來,青海省高標準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大數據平臺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路已達到8000平方公里,實現了對園區內“水土氣生”等各項生態要素的實時監測和數據的高效穩定傳輸,有效提高了監測感知能力。“僅2021年,借助智慧巡護系統,園區40個管護站1265名管護員累計巡護4.4萬次,巡護里程達134.7萬公里。”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韓強自豪地説,“有了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的剛性約束可以落實得更到位,面積再大也不怕!”

圖為2021年7月11日拍攝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無人機照片,攝影:中新社記者 李江寧)

從“砍樹人”到“看樹人”——機制變革創造綠色發展新經驗。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要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作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援,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經驗。

“以前每到春季,大風從地裏颳起灰塵,霧濛濛的一片,幾米範圍內什麼都看不到。”祁連山國家公園老虎溝管護站站長李成義介紹説,“現如今,造林生態效益顯而易見,風沙少了,動物多了,就連荒漠貓都出現在了我們林場裏!”

李成義原是一名木材加工工人,實施退耕還林後,他成了一名護林員;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始後,他又成了一名管護員,從“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截至2022年2月,青海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個,其中建檔立卡脫貧人口崗位4.99萬個,在帶動群眾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方面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建立生態學校,開展生態課堂,也是國家公園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探索與嘗試。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從自然教育規範化、標準化入手,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自然教育課程,進一步鞏固了具有青海特點、國家公園特色、産學研教深度融合的自然教育體系,努力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的,讓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抓住體制機制這個重點,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監督管理水準,為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作出了有益探索。(文:《求是》雜誌記者 柴瀟凡、青海新聞網記者 王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