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巴小馬”馳騁澤庫草原:“最美醫生”馬文義

發佈時間:2022-08-29 09:13:32丨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27年來,他盡心竭力為群眾祛病療傷、排憂解難,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曼巴小馬”。

澤庫縣隸屬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在3700米以上。在這片離天很近的高地草原,有一位深受牧民喜愛、信任的醫生。27年來,他盡心竭力為群眾祛病療傷、排憂解難,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曼巴小馬”(“曼巴”為藏語,即醫生)。他就是澤庫縣人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馬文義。

“我的心早已紮根在這片草原”

1995年,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衛校畢業的馬文義被分配到澤庫縣。澤庫縣居民以藏族為主,馬文義此前從未接觸過藏語,初來乍到,他要過的第一個難關就是語言。

“剛到草原那會兒,因為語言不通,我給藏族患者看病時總得請別人幫忙翻譯。”馬文義説,為了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資訊、提高診療準確度,他纏著藏族同事教他學習藏語,還積極參加縣裏的藏語培訓班。經過努力,一年後,馬文義就基本擺脫翻譯,能直接和患者交流了。“説藏語不僅方便與患者和家屬溝通,而且能拉近和群眾的距離。現在我下鄉巡診時,還能用藏語為藏族群眾講解醫療惠民措施和醫療保健常識。”他説。

澤庫縣地處偏遠,過去醫療衛生條件比較落後,醫務人員緊缺,科室劃分做不到像大醫院那樣細緻精準,而現實中患者的救治需求複雜多樣。“有時會遇到需要緊急救助的患者,比如急診孕産婦、骨科外傷患者、腦外傷患者等,有的患者情況比較嚴重,來不及轉運到上級醫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相關的醫療技術。”馬文義説。他本是一名普通外科醫生,為了滿足群眾的現實就醫需求,自學了婦科、兒科、骨科等各科核心基礎知識,努力做好應急救治準備。通過不斷鑽研和長期的實踐鍛鍊,馬文義逐漸成長為一名精通內、外、婦、兒、骨科等常見病的全科醫生。

在基層從醫,常常沒有嚴格的上下班時間,一切都要適應群眾的看病需求。很多時候,馬文義和同事們都是門診、手術齊上陣,做完手術接著看門診。多年來,馬文義已經習慣了被牧民“圍”在辦公室,“攔”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也習慣了24小時開機……

2013年,64歲的尕洛卓瑪因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合併膽囊結石入院,情況危急。剛做完當天第3台手術的馬文義見狀,二話不説又走進手術室。經過約3小時手術,卓瑪轉危為安。此時已是半夜,這一天馬文義忙得沒吃一頓飯。“那天我接連做了4台手術,雖然十分疲憊,但看到患者恢復健康,我覺得萬分值得。”他回憶説。

憑藉不懈的努力和對事業的熱愛,馬文義獲得在青海西寧的醫學院和三甲醫院學習進修的機會。2002年,他從青海醫學院(現更名為青海大學醫學院)畢業。這時,馬文義有了新的選擇機會:基層條件艱苦,要不要到醫療技術和生活環境更好的省城工作?他的答案是,繼續紮根基層。

工作27年來,馬文義前後有4次調離澤庫的機會,甚至有2次組織上已經下了調令,但每一次,他都放棄了機會。“當時縣裏的醫療人才不多,這裡的群眾需要我,我也熱愛這片草原上的群眾,多年來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馬文義説,他的心早已紮根在這片草原。

“他太忙了!”馬文義的妻子李巧紅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丈夫工作忙碌,對家人陪伴相對較少,李巧紅非常理解和支援他的工作,這是一份神聖的職業,那裏的牧民需要他,他也離不開那些牧民。

“‘曼巴小馬’像叫家人一樣親切”

在澤庫,“曼巴小馬”這個稱呼幾乎家喻戶曉。來縣醫院看病的牧民不少會先打聽“曼巴小馬”在不在,許多牧民的手機裏存著“曼巴小馬”的電話號碼。

2016年4月的一個週六,馬文義在回家途中接到群眾打來的求助電話。“電話那頭的語氣很平和,聽起來也不急迫,説家裏的姑娘從早晨開始一直不説話,精神很差,在診所打了針,效果也不好,想讓我過去看看。”馬文義説,聽患者家屬的描述,像是一般疾病,但如果不去看看,心裏總是不安,於是立刻掉頭返回。見到患者後,檢查發現患者的血壓已經無法測到,綜合檢查發現,患者的腹腔臟器破裂出血,發生失血性休克,需要緊急採取措施。

“我們一邊向家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一邊為患者建立深靜脈通道,輸血、補液。手術時打開腹腔後,患者滿肚子都是血,我們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出血點,把血止住,把病灶去除。”馬文義介紹,患者是由於宮外孕引發的大出血,由於失血性休克情況比較嚴重,加之患者心跳呼吸狀況都不好,手術期間險象環生。經過爭分奪秒的搶救,患者的生命體徵終於平穩下來。

“這位患者非常年輕,她脫離危險後,她的母親哭著抓著我的手説感謝。我當時非常感慨,作為一個醫生,責任感有多重要?如果當時我一念之差沒有趕回去,這位患者可能會失去生命,我一輩子都會感到愧疚。”在馬文義看來,因為健康所繫、生命相托,醫生肩上的責任重大,“不能也不敢有絲毫大意啊”。

從醫多年,經馬文義治愈的患者不計其數。在他的辦公室,墻上挂滿了患者送的感謝錦旗,墻角的衣架上挂滿了牧民獻上的哈達。他説:“這不是為了炫耀,而是體現對患者的尊重。看到自己獻上的哈達和錦旗在這裡,牧民們就會覺得‘曼巴’已經接受了他們的感激和敬意。”

憑藉醫者仁心和不斷鑽研,馬文義和同事們完成了很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如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探查術等,填補了當地醫療技術空白,也得到了當地百姓的認可。“不管得了什麼病,只要交到你手裏,我就很放心。”一位76歲的患者這樣對他説,這份信任讓馬文義銘記於心。

2018年的一天,獨自一人在山上的馬文義突然遭遇暴雪,在山裏迷路。恰巧遇到一戶牧民,“他們認出了我,趕緊用爐子生火,端出饃饃,拿出家裏最新、最好的衣服給我穿,還用摩托車送我回縣城。”這件事馬文義至今記憶猶新。

“我特別喜歡牧民管我叫‘曼巴小馬’,這讓我感覺很親切,感覺像叫家人一樣。”馬文義説,他給藏族患者做手術時,他們常常會向自己獻上哈達表示謝意,“每當這時候,我都滿心感動。”

“做一名醫生,挺好;做一名牧區醫生,更好”

27年來,馬文義帶領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建立高危産婦中心和胸痛中心,填補了澤庫縣醫療衛生技術多項空白,帶領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與此同時,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青藏高原的醫療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澤庫縣人民醫院,無論是硬體水準、醫療技術,還是科室設置、資訊化改造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改進,許多以前做不了的檢查現在能做了,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

馬文義介紹,2013年前,澤庫縣人民醫院的業務用房面積是3700平方米,2018年搬遷新址後增加到1萬多平方米,現在醫院正在修建急救中心、醫用綜合樓等建設,面積將擴大至2萬多平方米。

留住人才、培養人才也是馬文義極為重視的方面。“高原牧區人才不好留,我們通過加強人才培養,給他們發展的空間和平臺,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強有力團隊。”馬文義説,通過把相關人員送出去、把相關老師請進來,澤庫縣人民醫院形成了長期的人才培養方式。

幾年前,澤庫縣人民醫院手術量較少,二級手術一年100多臺,難度高一些的三級四級手術不多。近年通過人才隊伍培養,2021年三四級手術已佔到總手術量的34%,在青南牧區排名第一。與此同時,能獨立在腹腔鏡下完成的三四級手術量大幅提高。

醫療水準提高直接惠及了當地百姓。“我們縣醫院現在能做到一般常見病在縣域內治療,給患者減輕額外負擔。在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基礎上,把縣域內資源下沉到鄉村,實現全縣域醫療資源共用,實現了醫共體全覆蓋。”在馬文義看來,縣人民醫院承擔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以前,很多急症、危重症患者在轉運時,由於路途遙遠而得不到及時救治。因此,多年來醫院在急救、高危孕産婦中心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在很多危重患者在本地就可得到救治。”馬文義清楚地記得,醫院曾接診一名因外傷導致腹腔多發性臟器破裂、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患者生命垂危之際,醫院以最短時間建立中心通道,成功做了手術。

獲評“最美醫生”後,馬文義感覺既幸運又幸福。“其實,基層一線優秀的醫生有很多,我會更加努力,為老百姓好好做點事,不忘救死扶傷的初心。”他説,“每當看到患者康復後臉上燦爛的笑容,我的內心就會升起一種欣慰與自豪。做一名醫生,挺好!做一名牧區醫生,更好!”

未來,“曼巴小馬”馬文義將與日益壯大的團隊一起,繼續守護這片草原兒女的生命健康。(文:王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