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品《篝火與星空》是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純凈草原少年小説系列:烏蘭牧騎的孩子”的第二部。這是一部散文化的詩意小説,故事在如詩如畫如歌的草原深處展開,充滿童趣,交織著回憶,浸潤著幻想,閃耀著希冀之光。
這部小説的美蘊藏在環境美、人物美、文化美和心靈美之中。從小説中隨便挑出一段,都是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此刻的月亮是一個金色的月牙,落日在湖水上鋪上一層金箔,比白天更寧靜。湖面上飛翔的鳥兒就像在天空中跳舞……雲朵染上偏藍色調的紅霞,鮮艷奪目。”風景中充溢著畫意,亦有隨處盪漾的詩意:“烏蘭牧騎的女演員手拉手跳起舞,手風琴用鄂爾多斯剪羊毛曲為他們伴奏。她們抖肩、下腰、旋轉,彩色的頭巾和蒙古袍的下襬一起飄揚。月光把每個人的臉照得白凈,每個人的手也白凈……這朵流雲好像在擦拭月亮,它飄過,月亮比剛才更亮,好像還大了一點。”
小説採用“曆險記”體式,用一個個小懸念和小險情把整個故事串起來,達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效果。在神秘的軍營世界裏闖禍;在河邊柳條林中迷路;從懸崖上墜崖;在黑松林裏尋寶;最後丟了小黃羊楚古拉,又啼笑皆非地失而復得……故事徐徐展開,孩子們和烏蘭牧騎隊員的心靈世界也慢慢展現,情景交融,人物與環境交融,鋪展出一幅長長的草原風景畫、風情畫。與此同時,草原人民的生活美、心靈美也漸次呈現,勾勒出一幅孩子們心中獨有的童真世界。
小説在呈現上述種種美好的過程中,融合了很多時尚元素,如第八章“黑松林裏的故事”就很容易讓人想起《海底總動員》《阿拉丁神燈》《貓和老鼠》等動漫電影的敘事方式、表現方式和想像方式。這一章用孩子們講故事的方式,以蒙太奇的手法展現了快速流動的湖底童話世界,想像奇特、變幻莫測、色彩斑斕,充滿童趣和詩意。小説還運用動畫電影的鏡頭語言,如“月光下的歌舞”一章以飛鳥的視角俯瞰,“如這只鳥兒繼續往高處飛,會看到黑松林的南面有一座湖,這座湖也是半圓形,人稱月牙湖……再往高飛,就看到在湖和山的南面是平坦無比的大草原,它像一張沒有褶皺的地毯,鋪向遠方。在那裏,茂密的草在風中互相摩擦,像麥浪一樣。”這樣的畫面,讓我們想到《獅子王》或宮崎駿的手繪動畫電影。
小説用大量篇幅展現了草原人文風情。烏蘭牧騎隊員和孩子們“兩日遊”的構思,帶來了小説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情的交融呈現。作者就像是旅遊團的“導遊”,攜著烏蘭牧騎隊員和孩子們,向來自各地的“遊客”展現草原的歌舞、風俗,娓娓訴説著草原人民的情感與生活。作者在整部小説中共安排了三場歌舞演出——為解放軍演出、為獵人演出以及為新房慶賀演出,一次在白天,兩次在夜晚,但兩次夜晚的演出又有所不同,情境不同、氣氛不同、境遇不同。在月光、歌舞、模倣表演以及動物的友情客串中,為新房慶賀的篝火晚會像是浪漫絢爛的電影情節,將小説的敘述推向高潮。此外,隨著故事的延展,小説自然而然地展示了草原人民對大自然平和、包容、達觀的態度,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生態理念。救助小黃羊、伐木的禮節、移植花草的儀式、蓋新房與祝賀新房的儀式等故事情節,人物情感與人文精神交融在一起,如詩如歌,讓讀者不知不覺陶醉其中。
小説《篝火與星空》還是兒童心靈的成長之旅,烏蘭牧騎精神的發掘之旅。孩子們在旅程中發現了草原的自然美,如西拉木倫河之美、月亮湖之美、黑松林之美;孩子們也發現了草原的歌舞之美,他們在月光下才真正感受到烏蘭牧騎演出的神韻——草原歌舞與天地融為一體;孩子們還發現了牧民、獵人的心靈之美,他們與人為善,與動物為善,具有純樸又坦誠的品格;孩子們更發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草原精神之美,這在蓋新房和救助小黃羊的情節中得到集中體現。
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們發現了真正的烏蘭牧騎精神,正如隊長丹巴所説,“我們烏蘭牧騎不光唱歌跳舞,還要參加生産,幫助牧民改善生活,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給廣大牧民……烏蘭牧騎的人比不了專業的音樂家,我們本色是牧民,讓牧民們生活變好,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內心的願望。”最後,孩子們還通過懸崖上發現的青銅器,了解了草原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更直觀地認識了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出發時,他們還是一個個頑童,回來時,他們已是心靈成熟的少年。是的,這是一次精神洗禮的旅程,也是心靈成長的旅程。
(文:海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