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科右前旗“三色”遊讓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發佈時間:2022-08-10 15:05:00丨來源: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如果用顏色來形容內蒙古科右前旗的美,那一定是紅、綠、藍。

如果用顏色來形容內蒙古科右前旗的美,那一定是紅、綠、藍。因為,以這三色為基調的旅遊業方興正艾,更讓前旗農牧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隨著旅遊旺季的到來,前旗巴日嘎斯臺鄉興安村成了遊客打卡地。70多歲的村民李鳳玲每天一大早就忙著蒸玉米麵窩頭。“如今,到咱們村裏來旅遊的人挺多,這個‘紅軍飯’是必嘗的。”李鳳玲高興地説。

前旗巴日嘎斯臺鄉興安村是興安盟農村第一黨支部建立的地方,22年前,村“兩委”就將“讓興安村美起來,讓老百姓的日子富起來”作為村莊發展目標。22年過去了,興安村已成為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上的重要一環。

“真沒想到,這個曾經不靠山不靠水的地方,還讓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了!”李鳳玲一臉的幸福。和李鳳玲一樣,巴日嘎斯臺鄉的村民們借旅遊發展開起了農家樂,經營起商超、旅店、加油站等,尤其沿旅遊線的村屯岔路口,擺起了瓜果攤,過路遊客停下來歇歇腳,嘗嘗本地特色産品,既緩解了長時間坐車的勞累,還讓村民分享旅遊産業一杯羹。

“旅遊飯”香不僅直接表現在吃住農家,還將該鄉稻田蟹、雜糧雜豆、蔬果等特色農産品打包出售,一份“私人訂餐”禮盒蹭上旅遊熱度,走上了全國人民的餐桌,9個村屯的50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2000元至1萬元不等。如今,以興安村為核心串聯起來的一個個村莊,不斷探索完善“人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模式,年接待遊客16.5萬餘人(次),旅遊收入年年增加。

夏季的烏蘭毛都草原美得像一幅畫。綠如茵、牛羊壯。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寶音巴達拉胡,經營了一家“遊牧人家旅遊村”,每年五月到十月是他最忙碌的時候,每天平均要接待遊客70余人,他家推出的“烤全羊”得到遊客們的誇獎。

“咱得用最正宗的手藝掙錢,讓遊客吃了咱家的烤全羊明年還想來!”寶音巴達拉胡很自豪。自從經營牧家樂,羊價提高了2.5倍。養殖的羊雖然由原來的1000多只減少到目前的700余只,但收入卻不降反增。尤其是牧場得到了休養生息,用生態“綠”換來了致富“金”。

同樣端旅遊飯碗的還有前旗察爾森鎮察爾森嘎查,前有察爾森水庫,後有青山如黛、綠林蓊鬱,村口的民宿每到夏季都會有遊客到來,歸湖而居、仰望星空,庫區的“全魚宴”更讓遊客愛上這裡。如今,“全魚宴”早已轉向文化全産業鏈,經營“回頭魚鍋”的老闆呂淑霞,每到“五一”“十一”旅遊節日,日均收入近6萬元。貫穿全鎮的一條旅遊線路,將歷史、美景、美食串聯起來,吸引33個旅行社的目光,團餐、團購、團遊讓全鎮老百姓受益,全年旅遊收入達5000萬元。

“前旗旅遊業發展其時已聚,一些旅遊項目高位推動,不僅調優了産業結構,也從文化前旗、明星推介、直播帶貨、新業態等方面推介旅遊。”前旗委書記孫書濤對前旗旅遊業發展充滿信心。

近年來,科右前旗堅定不移走“農文旅”融合發展道路,不斷拓寬“兩山”轉換通道,旅遊産業實現了“吃”有特色、“住”得舒適、“行”更便捷、“遊”得順暢、“購”有商品、“娛”有活動的轉變。逐漸發展起來的徒步旅遊、森林康養等一系列“旅遊+”項目,拓展出了體育旅遊、休閒旅遊、農牧業觀光等旅遊新業態,架起了“詩與遠方”的“橋梁”,留得住鄉愁、聚得起人氣、看得到未來的美麗鄉村崛地而起,不僅推開了走向外界的窗口,更讓農牧民在家門口端上了旅遊“金飯碗”。(供稿:科右前旗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