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7日訊(記者 王金梅 趙明霞) 黃河流經內蒙古800多公里,統籌發展大局怎麼謀?生態治理、城鎮化進程、産業轉型升級被水資源制約的“瓶頸”怎麼破?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代表、委員聚焦獻策。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攝影: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2019年“揣著一幅地圖開兩會,為烏梁素海治理獻策”的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鄭福田今年兩會繼續關注黃河流域的“水”。他精細地算了一筆賬——內蒙古黃河流域13億立方米用水缺口“待哺”,提案呼籲為內蒙古“加水”。
據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內蒙古黃河流域內可利用常規水資源總量90.72億立方米,每人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856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準一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之一,剛性用水缺口達18.16億立方米。“到2025年,內蒙古黃河流域在生態建設、居民生活、工業生産方面仍有12.9億立方米的缺口。” 鄭福田説。
為此,今年全國兩會上,鄭福田提交了一份題為“關於調增內蒙古黃河‘八七’分水指標的提案”,建議國家充分考慮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等實際情況,在調整全流域“八七”分水方案時,給予內蒙古增加13億立方米左右的黃河用水指標。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進內蒙古區委會主委鄭福田參加2021年全國兩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何為“八七”分水指標?“八七”分水指標是指1987年9月,中國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以1980年實際用水量為基礎,綜合考慮沿黃各省區灌溉規模、工業和城市用水增長,為黃河水權作了分配。如今已過去了34年,參考的數據距今41年。
黃河流經內蒙古自治區843.5公里,流域面積15.19萬平方公里,佔黃河流域面積的19.1%,覆蓋全區40個旗縣區。區域資源能源富集,城鎮産業集中,但存在水資源匱乏、水資源承載能力弱的問題。
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攝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據鄭福田介紹,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國土面積、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分別佔全區的44%、50%和69%,貢獻全區75%的工業增加值、71%的財政收入和66%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生態地位、經濟地位、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內蒙古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的重要組成,也是內蒙古重要的工業重點承載區、糧食主産區、文化遺産富集區和經濟主要增長極。
“‘十三五’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科學合理利用黃河水資源,但水資源匱乏、水資源承載能力弱的問題依然突出。” 鄭福田説。
鄭福田經過調研發現,這些問題具體表現:
第一,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重點生態治理工程面臨水資源“瓶頸”制約。經測算,流域生態建設剛性缺水10.59億立方米,通過節水和調劑後,到2025年剛性缺口仍有5.91億立方米。
第二,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加快發展,但缺乏水資源承載保障。經測算,流域城鎮生活剛性缺水3.48億立方米,統籌考慮採用深度節水等措施,到2025年剛性缺口仍有2.35億立方米。
第三,産業集聚和轉型升級紮實推進,但水資源掣肘問題突出。經測算,在充分考慮水權轉讓和節水等措施情況下,預計2025年剛性缺口仍有4.62億立方米。
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奈倫湖國家濕地公園,由淩汛期黃河分流洪水形成,如今已成為眾多鳥類棲息的家園(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鄭福田建議國家充分考慮內蒙古黃河流域實際情況,讓“口渴”的內蒙古“喝足水”,更健康地奔跑在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