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29日訊(記者 蘇文彥) 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蓋志毅眼中,保護草原生態與正常的生産生活從來不是割裂的。剛剛閉幕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蓋志毅在提案中建議,厘清、理順生産、生活、生態這“三生”之間的內在機理,通過調整牧民生産生活方式實現“三生”統一,以便更好地實現內蒙古“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功能區”定位。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現場(攝影:中國網記者 王金梅)
蓋志毅介紹説,草原生態系統由生産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組成,草原生生不息的能量來源於三者之間的物質交換、流動和迴圈,合理的畜牧業生産對草原生態保護具有促進作用。反過來,良好的草原生態環境又可以促進生産發展,草原提供的種質資源既是修復環境的利器,也是發展草業、實現食物安全的前提。
當然,蓋志毅也強調,促進草原生態環境改善的放牧生産應是減量、適度、大尺度的,且按照合理的畜種結構混養多种家畜。針對目前內蒙古草地超載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畜牧業內部結構中“一羊獨大”問題突出的現狀,蓋志毅建議以合作社等經營方式代替畫地為牢的一家一戶經營方式,調整畜種結構,結合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智慧化畜牧業,以便最大限度合理利用草場資源,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使放牧生産能夠為草原生態環境改善“加把勁”,而不是“拖後腿”。
同樣地,蓋志毅認為:“良好的草原生態環境是牧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被破壞的草原生態環境會大大增加牧民的生産和生活成本。”他認為,改變牧民生活方式也有助於改善草原生態環境。
因此蓋志毅建議,提高牧民教育水準、鼓勵牧民發展工商業,走一條綠色有機、少養精養、品牌名牌和高質高價的發展路子,既可以減少載畜量,使牧民不消耗或少消耗草原生態環境就能獲得發展,還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提高他們向草原環境保護投入的能力,進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守護牧民民生福祉。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蓋志毅在“委員通道”上
在呼籲牧區實現生産、生活、生態有機統一的同時,蓋志毅也希望將“三生”相互促進、和諧統一的理想狀態拓展至整個農村,實現鄉村振興。在會議舉行的首場“委員通道”裏,蓋志毅巧借《我和我的祖國》歌詞闡釋了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之間的關係。
“《我和我的祖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中有一句歌詞,‘大海是浪花的依託’。我認為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兩者之間就是大海和浪花的關係。”就記者提問的“如何跑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接力賽’?” 蓋志毅回應:“鄉村振興規劃不能另起爐灶,一定要與精準扶貧規劃對接,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扶貧攻堅強調‘點’上發力,鄉村振興則是對整個農村牧區‘面’的提升,兩大涉農政策共同發力,實現農牧民生活富裕。”
談到鄉村振興的具體措施,蓋志毅特別提到,希望在實現鄉村振興之生態宜居目標過程中,擴大生態扶貧中組建的護林員、護草員隊伍,讓內蒙古農村牧區廣大農牧民向“生態人”的方向轉變,實現綠色發展,讓農牧民更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