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歌中的思鄉曲數量很多,藝術品質高,流傳面廣,成為重要的民歌體裁之一。其顯著特點之一,便是將“母親一故鄉一草原”三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缺一不可。
因為,蒙古人是馬背上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無城郭常處耕田之業。其實,蒙古人的心目中,原先並沒有所謂家庭住址、門牌號碼、幾樓幾棟等觀念。對於蒙古人來説,母親就是家,母親生火熬奶茶的氈房,就是自己的故鄉。
蒙古族歷史上實行全民皆兵體制,這是産生大量思鄉曲的另一重要原因。13世紀以來,蒙古高原戰爭頻仍,烽火連天。草原上18歲至60歲的男子,平時放牧,戰時從軍,全部都要上戰場。
馬步沉沉,駝鈴悠悠,母子離,新婚別。一代又一代,迴圈往復不斷重演。於是,蒙古族從軍的武士,離鄉的遊子,便用歌聲來表達自己的對父母雙親、妻子兒女、草原故鄉的思念。蒙古族民歌中歌頌母親的曲目如此之多,創造了世界之最,其原因蓋在於此,豈有他哉!《短鬃海騮馬》正是一首古老的遊子思鄉曲,歌唱的主人公正是一位未成年的童子軍。
《短鬃海騮馬》歌詞大意
——科爾沁長調民歌
剪短鬃毛的海騮馬,
選自那可汗的馬群。
撥轉馬頭來眺望呵,
年邁的母親多麼可憐。
不情願呵也沒有用,
拉進軍營從軍出征。
兵士年小身體弱喲,
戴上那頭盔比山重。
【演唱者】
烏蘭傑,1938年出生於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原籍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本名扎木蘇。蒙古族當代傑出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音樂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蒙古學大百科全書•藝術卷》主編。研究涉及音樂史學、音樂形態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宗教音樂等諸多領域,在蒙古族音樂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是蒙古族音樂理論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幾十年來,烏蘭傑經常深入草原考察,潛心研究蒙古族傳統音樂。主要著作有:《蒙古族音樂史》《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蒙古族薩滿教音樂研究》《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氈鄉藝史長編》《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藝術概論》《草原文化論稿》《中國元代音樂史》《蒙古族敘事民歌集》(蒙文)、《科爾沁長調民歌》(蒙文)、《蒙古族佛教歌曲選》(蒙文)等。
(攝影:中國網草原頻道特約攝影師 管永新)
掃描二維碼 聆聽天籟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