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塊普通的石頭遇上畫筆、邂逅靈感時,便會化平凡為出眾。蒙古族姑娘烏蘭,就是這樣一個創造奇跡的人,一塊普通的石頭,經她之手,就會變身精美的藝術品。
烏蘭在創作(攝影:董巍巍)
烏蘭,1984年出生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蘇木。小時候的烏蘭不曾顯現出繪畫天賦,但是藝術是神奇的,它總在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代代相傳。烏蘭的故鄉翁牛特旗素有“龍鳳之鄉”的美譽,深厚的文化積澱也催生了厚重燦爛的蒙古族文化。那裏的蒙古族刺繡是公認的民間藝術精華。“兒時的記憶中,家裏老人的刺繡作品層出不窮,靴子、鞋子、帽子、煙荷包……上面的圖案很美,都是我們草原上的花草、鳥獸以及吉祥圖案等,我非常喜歡。”烏蘭説。也許,正是這樣的耳濡目染為烏蘭日後的藝術之路播下了啟蒙的種子。
長大後,烏蘭走出草原,前往呼和浩特求學,本科、研究生均畢業于內蒙古大學。2009年,烏蘭以西部計劃志願者的身份來到烏海工作。此後,她又就職于我市一家企業。2015年,因為要照顧生病的父母,烏蘭辭去了工作。賦閒在家的烏蘭就想著找點事兒做,做什麼呢?她腦海中閃現出了曾見過的一件手繪石作品,其可愛的小貓形象揮之不去,更撥動了她創作的心弦。隨即,烏蘭開始行動。她找來了石頭,買來了顏料、畫筆,從網上搜教程……一切按部就班,卻不盡如人意。她説:“畫石頭畫是一時心血來潮,沒有任何思想準備,也沒有認真構思,加上零基礎,出來的作品簡直是慘不忍睹。”
琳瑯滿目的手繪石作品(攝影:董巍巍)
不過,烏蘭並未灰心,她遍訪各類貼吧、QQ交流群,找尋志同道合的畫者,虛心請教,用心切磋,在石頭上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忙到淩晨兩三點鐘是家常便飯。天道酬勤,亦是天賦使然,時間不長,烏蘭就畫出了兩三件有模有樣的作品。那一天,她在逛街的過程中向人推銷作品,沒想到真還有人買了。“我只隨身帶了一幅山水田園農耕圖,我給它起名《憶江南》,當時覺得還行,如今看來,技法有些稚嫩。”她説。
“石頭畫看起來挺簡單,其實真正畫起來並不容易。”烏蘭告訴記者,把一塊普通的石頭變成生動有趣的石頭畫需要好幾道工序。
首先得觀察石頭,就是構思。“依形而畫是石頭畫的最高境界,這也是與紙質畫的主要區別,這個往往需要很強的想像力和很高的繪畫技術。”她説。然後是洗石頭,第三步是用白色給石頭打底,遮住石頭的底色。繼而使用畫筆蘸著丙烯進行創作。最後是給作品噴漆。“一幅作品的創作需要五六個小時。”烏蘭説。
記者注意到,烏蘭的作品民族風格濃郁,有成吉思汗像、蘇力德、駿馬、草原、蒙古服飾等。記者發現,其作品與眾不同,正面是特寫,反面是微縮,正反面主題完全統一,而且,每一幅作品都有一段“故事”。“作品的藝術價值之外,還要承載文化價值,因此,我為作品搭配了對應的小故事,銷售時,我會講給顧客聽。”烏蘭説,“以藝術品為載體,弘揚民族文化,廣交天下朋友,這是我的樂趣與收穫所在。”
今年年初,烏蘭考取了海勃灣區政務輔助工作人員,進入清泉社區工作。其間,她利用所長,在社區的支援下,開辦了公益培訓班,免費教授孩子們手繪石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未來,我還要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畫技,多做一些烏海特色的手繪石,以此展示烏海魅力。”烏蘭説。
(作者:董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