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來了連盛鴨業,他家不僅脫了貧,過年的時候還給3個孩子分紅呢。”剛進村裏,就聽到村民們在講王興的故事。
今年63歲的王興是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鎮白石溝村一組農民。2016年因病欠債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被優先安排在連盛鴨業養殖場工作。2017年底他家脫了貧。2018年春,王興還清10萬元欠債。如今,王興老兩口精神飽滿,正卯足了勁兒奔小康。
“我來連盛鴨業3年了,現在月工資3000多塊。除去打針吃藥的花費,年末還能存上4萬塊錢。”王興一邊往車上裝鴨蛋一邊介紹著,“要是沒有這個企業,還不了這沉重的債務,真不知我家的日子該怎麼過下去。”
王興所説的連盛鴨業,即內蒙古連盛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部坐落在喀喇沁旗小牛群鎮,是2015年旗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從山東省沂南縣引進的龍頭企業,主要從事種鴨、商品鴨養殖、鴨苗孵化、屠宰和飼料加工、鴨糞有機肥、生物質燃料製造和生産,形成閉環式産業鏈條。現已成為喀喇沁旗打造的一個扶貧樣本。
從2015年存欄6萬隻到如今存欄60萬隻,經過3年發展,連盛鴨業已經成為喀喇沁旗地方經濟發展龍頭,成為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
“公司有4種扶貧模式,”連盛公司黨支部書記孫國榮説,“第一種是直接務工的,公司共安排當地135人就業,月工資2700元,其中貧困戶36人,貧困戶每人每年有100元工齡工資。第二種是通過利用旗政府‘扶強帶弱’扶貧産業發展資金,公司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與我們企業合作,通過代養合同鴨使他們增收脫貧,目前代養合同鴨達6萬多只。第三種是資産性收益,直接帶動全旗6562名貧困人口脫貧,每人每年分紅700元。最後一種是土地流轉,25家貧困戶每戶增收4720元。”
不僅如此,連盛鴨業還帶動了種鴨産業的發展,王爺府鎮興隆村就有94戶201名貧困人口在養殖種鴨。
2018年,公司投入項目資金4.6億元,實現鴨業全産業鏈發展。建設國內一流的商品鴨屠宰生産線及配套建設生産車間,年生産商品鴨4000萬隻,冷藏儲存能力1萬噸;建設2萬平方米商品鴨孵化基地,年孵化鴨苗6000萬羽;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建設商品鴨養殖小區20個,帶動400戶1500人脫貧致富;新建2萬平方米飼料加工廠,包括生産車間、原料庫、成品庫以及10萬噸玉米存儲庫,年産配合飼料30萬噸;擴建種鴨養殖棚舍20萬平方米,加上原有種鴨存欄量,總計種鴨養殖達到80萬隻。
孫國榮説,公司今年將進一步完善産業鏈,增加商品鴨孵化、商品鴨養殖、商品鴨屠宰,大約滿足2600人同時就業,可以帶動700多戶穩定脫貧。
微語
打好産業扶貧的硬仗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決戰決勝階段,現有貧困戶大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
赤峰市是國家和自治區重點貧困地區之一,全市12個旗縣區中有8個國貧縣、2個區貧縣,現有貧困人口13.5萬人,佔自治區的1/3,是自治區脫貧攻堅主戰場。
為了打贏這場硬仗,赤峰市因地制宜,超前謀劃,積極破解貧困地區産業結構單一,特色産業發展緩慢、規模小、效益低,輻射帶動貧困群眾能力弱的瓶頸,引導各旗縣區探索園區化産業扶貧,引導貧困戶參與到産業發展中來,用堅實的産業打牢脫貧攻堅的地基。
喀喇沁旗通過招商引資形成閉環式産業鏈條,經過3年發展,連盛鴨業已成為喀喇沁旗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龍頭。通過建設扶貧園區、培育龍頭企業引領、發展特色産業帶動脫貧,喀喇沁旗精準脫貧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