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一顆小毬果的“綠色旅程”

發佈時間:2018-12-07 09:13:30丨來源:呼倫貝爾日報丨作者:郭衛岩 陳曉琳丨責任編輯:李雯

毬果取之於自然,必然要用之於自然。


毬果對於林區人來説,再熟悉不過了。可就是在這樣一顆小小的毬果裏,卻蘊含了大大的生態價值。

近日,記者剛走進庫都爾林業局毬果調製中心———原林苗圃,就被眼前毬果豐收的景象震撼了。金燦燦的毬果鋪滿場院和溫室大棚,忙碌的苗圃人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享受著自然的饋贈,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點“實”成金。

“天時、地利、人和。”原林苗圃副主任鄭慶林用6個字簡單概括了今年毬果豐收的原因。據他介紹,在9月份他們就已經完成了雲杉、樟子松和落葉松毬果的采收和收購,現在已經進入到調製種子階段,一般要經過乾燥、脫粒、凈種、分級等工序,每一個流程都大有講究。

生産技術員劉文芝的職責就是監督和把好各個工序的品質關,讓每一顆毬果的種子都能顆粒歸倉。劉文芝帶記者來到了溫室大棚,一股清新的松香味撲鼻而來,晾曬臺上,落葉松毬果正在享受著“日光浴”。“噓……你聽!”劉文芝打了一個手勢,我們凝神靜聽,細小而微弱的“砰砰砰”聲回蕩在大棚裏。那些緊閉鱗片的毬果在陽光和溫度的催化下自然開裂,像極了一朵朵綻放的玫瑰花。隨後,我們又來到了雲杉毬果的“地盤”。只見職工坐在毬果堆上,將手中的兩個毬果反覆摩擦磕碰。經過人工脫粒,帶著“小翅膀”的種子便“刷刷刷”地抖落了出來。

毬果還要“蒸桑拿”?記者瞪大了眼睛。原來,有一些性格“倔強”沒有自然開裂的雲杉毬果就要被送到烘乾室。一進入烘乾室,記者就被“熱”包圍了,果真如同“蒸桑拿”一樣。此時,工作人員已是汗流浹背,儘管室內熱氣騰騰,他們要堅持24小時值班值守,往鍋爐裏填煤、掏灰、看溫度表,讓烘乾室保持在50到55攝氏度,持續運轉70個小時左右,毬果才能被烘透。

“從毬果上脫落的種子又去了哪呢?”記者問道。

“接下來就要進行凈種了,將種粒和種翅分離,有風選和篩選兩種方式。”劉文芝指著隔壁房間説。“轟隆隆”的聲響就是風選機發出來的,將輕重不同的種粒進行分等級,同時祛除一些雜質和空粒,方便日後儲存和播種。技術人員還要對調製出的種子做發芽率實驗,經鑒定,種子品質達到了國標二級以上。那粒粒飽滿的種子,就是對苗圃人辛苦勞作最好的回報。

對於苗圃人而言,每一粒種子都是珍貴的。因為在這些種子背後還凝聚了採摘人的辛苦和汗水。苗圃職工孫文秀就是採摘大軍中的一員,毬果的豐收也讓他們的腰包鼓了起來。“每天早上5點去採毬果,7點採完回單位上班。採毬果都要靠工具,我站在10米高的鏟車上採,當時心裏還挺害怕的。但是一個多星期的純收入能有3000元,辛苦也值了。”可觀的收入讓孫文秀樂得合不攏嘴。

為了方便職工採集毬果,林業局高級營林工程師劉德文發明瞭毬果採集“神器”。我們一同來到了毬果生長地,雖然已經過了採摘期,但依然有很多毬果挂在樹上。劉德文向記者展示工具的使用法,輕而易舉地就能將高處的毬果採下來。“設計這件工具的初衷,就是為了避免不科學的採摘對母樹帶來的傷害,以後肯定還會繼續改進,讓功能更加完善。”劉德文愛護自然、保護生態的初心讓記者動容。

毬果取之於自然,必然要用之於自然。原林苗圃主任蘭福生説,今年共采收26萬斤毬果,調製的種子將用於播種育苗和植樹造林,選擇培育鄉土樹種,能夠極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僅一個月的時間,他們已調製種子3100多斤,按照100:2.5的比例,26萬斤毬果預計能調製種子6500斤左右。

然而,一顆毬果的“旅程”並不止于這裡,那些“希望的種子”最終將回歸自然母親的懷抱,在林區的沃土裏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原標題:一顆小毬果的“綠色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