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推動草畜平衡制度和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落實,草原生態得到恢復的同時天然草原載畜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全盟天然打草場打草總量達13.62億噸,真正實現了讓草原增綠、牧民增收、牧業增效的多贏局面。
進入九月份,正藍旗桑根達來鎮巴音蘇日格嘎查的牧民斯琴巴特家的西門塔爾牛陸續開始出欄,今年他家的草場牧草長勢好于往年,再加上這幾年執行草畜平衡制度,優質牧草讓七八個月大的西門塔爾牛就可賣到近萬元,今年出欄的20多頭已實現20萬元的收入。
斯琴巴特家有1200多畝草場,以前,他家飼養60多頭牛,收入一般是十幾萬元,草場只能打上幾萬斤草,每年需要花費四五萬元購買飼草料。這一狀況從2011年開始有了改變,第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開始實施,他家領到了一筆不少的補貼資金。特別是2016年,新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實施,補貼標準的提高讓他家得到更多實惠。同時,家裏的400多畝草場因為地處正藍旗小扎格斯臺水源涵養保護區,被劃為禁牧區作為天然打草場使用。按照補貼辦法每畝草場能領到65元補貼,一年下來能領到三萬多元的補貼收入提高了,斯琴巴特也建起了新的棚圈,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
錫林郭勒盟從2011年國家建立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以來,補獎機制涉及草場規模2.7億畝,基本覆蓋了全盟可利用的天然草場,惠及牧民7萬多戶23萬多人。2016年開始,為期五年的新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後,錫林郭勒盟將全盟天然草場劃分為禁牧和草畜平衡兩個區域,在草畜平衡區嚴格控制天然草場載畜量,同時,將200.48萬畝的全盟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濕地和水源涵養區劃入禁牧區,設立草原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補償試點,通過測算設定每畝每年30元、50元和65元等不同檔次的補助標準實施禁牧保護,增加牧民收入,促進畜牧業生産經營方式轉變。
(來源:錫林郭勒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