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馬産業:阿巴嘎旗最鮮亮的名片

發佈時間:2018-08-21 11:08:37丨來源:中國網草原頻道丨作者:于立平丨責任編輯:阿藝思

草原上很多有靈性的動物,在蒙古族人眼裏都是長生天所賜,黑馬也不例外。一直以來,黑馬都被阿巴嘎部落的人們認為是“天馬下凡”。

草原上很多有靈性的動物,在蒙古族人眼裏都是長生天所賜,黑馬也不例外。一直以來,黑馬都被阿巴嘎部落的人們認為是“天馬下凡”。

阿巴嘎黑馬(蒙古語稱“哈日阿都”)是與內蒙古鐵蹄馬、鄂爾多斯烏審馬、烏珠穆沁白馬齊名的內蒙古四大名馬之一。早在2009年10月,這一品種就被確認為中國優良畜禽遺傳資源。

呼倫青格力的母親烏蘭是遠近聞名的“策格”釀製能手。    

阿巴嘎黑馬原名“僧僧黑馬”,是因為它主要分佈在青格勒寶拉格一處叫“僧僧寶拉格泉”的地方而得名。“僧僧寶拉格”在蒙古語中是“噴涌的泉水”的意思。在這裡,有一處自然形成的馬蹄印岩石,當地牧民稱之為成吉思汗馬蹄石,是阿巴嘎旗開發的旅遊景區之一。傳説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率兵征戰此地,非常欣賞此處美景,下令就地安營,祭拜了此處的一座敖包,暢飲了僧僧寶拉格泉水,休兵息馬,於是便留下了這個馬蹄印跡。

阿巴嘎黑馬的遺傳資源具有悠久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3世紀前。它的中心産區從金代末期到元代,為成吉思汗同父異母胞弟別力古臺轄域,是蒙古民族世居之地。據《元史》記載:西元1189年,別力古臺隨太祖“平諸部落,掌從馬”,於是,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阿巴嘎旗境內發現的二百三十余幅岩畫當中,與馬有關的岩畫就有六十多幅,這是歷史上記載的馬文化最可靠的依據。

呼倫青格力養殖的黑馬。    

長期以來,阿巴嘎黑馬在這裡繁衍生息,它經歷了嚴寒、酷熱、乾旱、暴風雪及許多次百年不遇的“白災”、“黑災”的考驗,高度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草原上的一代又一代牧民在選擇種馬的漫長過程中,將這種毛色烏黑髮亮、體軀發育良好,奔跑速度快的馬匹留作種馬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的阿巴嘎黑馬。

近代,在阿巴嘎旗馬文化歷史上必須提到的一件事情是,1958年阿巴嘎旗原寶格都烏拉蘇木賽漢圖門嘎查組建的草原民兵勁旅黑馬連,是阿巴嘎旗當代史上關於軍事和馬的故事中一記重要的符號。因當時絕大多數民兵乘騎阿巴嘎優良品種“僧僧黑馬”而命名為“黑馬連”。不久,全旗各蘇木均參照寶格都烏拉蘇木的做法組建民兵組織,就將全旗的民兵連統稱為“黑馬連”。

數十年間,黑馬連堅持“以勞養武、亦兵亦民”的宗旨,在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國民兵組織的先進典型,它的出現在阿巴嘎馬文化中是濃墨重彩的一筆。直到今天,在遼闊的草原上,黑馬連依然續寫著屬於它的新傳奇。每當各種大型草原盛會的開幕式和表演場上,黑馬連都是最亮眼的那個明星,這支隊伍已經成為阿巴嘎草原的驕傲和品牌!

幕式上的黑馬方隊。

馬奶經發酵成為酸馬奶,蒙古語叫作“策格”或“艾日格”,被譽為“蒙古八珍”之一,對人體健康有非常好的功效,酸馬奶也就成了草原上一種獨特的大眾飲料。

阿巴嘎部落的牧民很早就有拴馬、擠馬奶、釀“策格”的習俗,從伏天到仲秋這一段時間,是牧人們“飲馬奶酒的歡樂季節”。元代回族詩人乃賢《塞上曲》詩云:“馬乳新桶玉滿瓶,沙羊黃鼠割來腥。踏歌盡醉營盤晚,鞭鼓聲中按海青。”這很形象地描繪了馬奶歡宴季節家家盡醉扶歸、戶戶起舞歡歌的豐收場面。

“哈日阿都”是蒙古語“黑馬”的意思,每年夏季七月,阿巴嘎旗要舉辦一場規模宏大的“哈日阿都”文化節。在這個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慶上,除了精彩的蒙古“男兒三藝”——摔跤、賽馬、射箭這些項目,還有一齣壓軸好戲——“黑駿馬選美”。當騎手拍馬而來,那勃發的馬背英姿就是全場一道最靚麗的風景!

近年來,阿巴嘎旗先後獲得 “中國黑馬文化之鄉”“內蒙古自治區哈日阿都(黑馬)文化之鄉”“內蒙古自治區策格(馬奶)文化之鄉”稱號,並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別力古臺部落文化傳承基地”,別力古臺部落文化不僅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而且已成為阿巴嘎旗民間文化的特色品牌。

黑馬連列隊。(攝影:仁欽 )    

“哈日阿都”文化節不但傳承挖掘著“阿巴嘎黑馬”文化的厚重歷史,同時也打造著獨具濃郁地方特色的“阿巴嘎黑馬”文化品牌,推動著全旗畜牧業結構調整,實現牧民增收致富。目前阿巴嘎旗已經有馬奶集中生産點90處,每年擠奶騍馬數量近950余匹,養馬戶每年的馬奶銷售情況一直很好,有些牧民家甚至足不出戶就會有人到府來買,價格也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元錢一斤漲到了十幾元一斤。全旗每年可銷售馬奶産量300噸,實現牧民增收480余萬元。

此外,一些嘎查的牧民通過擠馬奶、套馬、打馬鬃、打馬印等等系列馬文化活動,再到舉辦小型那達慕、馬隊迎賓、篝火晚會、潮爾道演唱服務等活動,為各地遊客攝影愛好者提供有償服務,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旅遊項目。

草原上的牧民們不但養馬,而且愛馬,這是一種天性的自然流露。他們與馬每天相處在一起,享受著草原上的美好時光。草原人與馬是永遠分不開的,這從草原上分佈著的一組組阿巴嘎岩畫遺址中就可以看出來,阿巴嘎岩畫年代最久遠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中晚期,時間跨度約8000年左右。而這些岩畫最具代表性,涵蓋的內容也最多,包括太陽星宿、神靈人像、舞蹈祭祀、動物畜群、狩獵放牧、生殖繁育、圓環符號等等諸多題材。從這些歷史遺跡中可以聯想到,聰明的古代狩獵先民以及後來的遊牧牧人是如何將馬群驅趕到圍獵場,然後再一點點將它馴化,收為己用的。這充分表明阿巴嘎草原在整個內蒙古地區厚重的蒙古馬文化積澱,以及這一發展成為遊牧部落的牧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與馬結下的深深的情感和愛戀。

時令已近九月的草原,秋草微微泛黃,如一幅蒼涼古畫,黑馬的傳奇故事每天都在這裡上演。

馬是蒙古族的象徵,也是蒙古人的驕傲。賓士在草原上的黑馬在嘶鳴,黑馬是阿巴嘎草原上跳躍的音符,它們譜寫著草原上最動人的華美樂章,黑馬與阿巴嘎人已經緣定終生,每當牧人躍馬揚鞭、奔騰馳騁的時候,仿佛山川在流動,大地在旋轉,讓人精神抖擻,豪情四射,一往無前。黑珍珠般的蒙古馬與這片碧綠草原的傳奇故事還會續寫下去,那一首首關於黑馬的歌謠也一定會在草原上久久回蕩!

(來源:錫林郭勒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