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師傅們在製作燒賣。
塞外青城,每天早晨,呼和浩特老城區玉泉區的燒賣店門口,都會排起長隊。吃燒賣,對於這個城市裏不少市民來講,是每天“開門的第一件事兒”。
燒賣,是一種以燙面為皮,包進餡料,上籠屜蒸熟的小吃。包好的燒賣形如石榴,面皮頂端蓬鬆如花,皮薄但柔韌不破,吃起來噴香可口。
燒賣的歷史相當悠久。關於燒賣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説法。一種説早年的燒賣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一邊吃熱騰騰的燒賣,故燒賣又稱“捎賣”,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説因為燒賣的邊梢皺褶如花,諧音“梢美”,意即“邊梢美麗”。另有一説是,燒賣起源於清朝的綏遠,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時,在呼和浩特舊城大召,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妻,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裏打工,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弟弟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賣了。
北方傳統的燒賣原料以羊肉、生薑、大蔥為主。德順源是呼和浩特燒賣第一街上最大的一家燒賣店,德順源的常務副總張國政介紹,為了適應現代人們的飲食習慣,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顧客需求,現在店裏的燒賣品種已有8種,除羊肉大蔥燒賣、牛肉燒賣外,還開發出了素餡燒賣、百花燒賣、海鮮燒賣等。每天平均能銷售80多斤燒賣,到了旺季,每天銷量能達到六七百斤。
在呼和浩特,燒賣的銷售方式是按照“兩”來稱量,但這個“兩”和稱量包子餃子的“兩”不同。一兩燒賣指的是使用了一兩的皮兒,而不是加餡包好之後的重量,所以“一兩”燒賣包好的凈重應該超過6兩。因此,呼和浩特有“二兩燒賣憋死漢”的説法,在這兒吃燒賣千萬不能像吃餃子一樣去購買。
燒賣代表著老歸綏(現在呼和浩特玉泉區)的市井生活,這裡的燒賣店最多,也最正宗。近幾年,玉泉區將五塔後街、小召頭道巷、小召前街、圪料街打造成呼和浩特燒賣第一街。這裡的燒賣店都引入明廚亮灶模式,不僅讓顧客吃出老味道,更能吃得放心。
需要提醒的是,呼和浩特市的燒賣店通常都是上午開門,下午往往就歇業了。所以,來這裡旅遊的食客們想吃燒賣要趕早,若是晚上再去“覓食”,怕是難以吃到正宗的了。
小貼士
怎麼去:可以乘坐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到達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燒賣第一街”就在大召寺旁邊,來到這裡既可以享用美食,也可以旅遊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