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馬蹄陣陣打破寂靜 草原上的馬背文物保護"騎兵"

2015-12-30 09:55:45 | 來源: 工人日報 | 作者: 許浩成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如今,巴雅爾、董志成已經成為馬背文物保護隊的成員,“我們對這裡的地形非常熟悉,我們加入後將與邊防民警一道守護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藏。

  資料圖片

歷史上,內蒙古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是漠南漠北的交通要隘、兵家必爭之地。金界壕、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安達堡子古城遺址等文物點零散分佈在廣闊的草原上。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內蒙古包頭市邊防支隊達爾罕派出所民警與牧民一起巡邏。

馬蹄陣陣聲聲打破黎明的寂靜

近年來,在祖國北疆內蒙古草原深處的多支文物保護“騎兵”,無論寒冬酷暑,策馬揚鞭,穿梭于一個個文物保護點之間,守護著那些沉睡地下寶藏的寧靜和安全。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簡稱達茂旗)還成立了內蒙古首支黨政警企民聯合馬背文物保護隊,以此加強對野外文物的巡查保護力度。

隊員報案引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早在2013年冬,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伊和淖爾蘇木牧民圖們在自己的草場內發現可疑痕跡,對於圖們來説,這已經不是不法分子第一次來臨了,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北魏貴族墓群位於他承包的草場內。他第一時間向旗、盟兩級文物管理部門報告,自己則堅守在現場。當文物、公安等有關部門的執法人員趕到現場時,驚出一身冷汗:盜洞和墓葬的距離已經不到一米。

圖們除了放牧以外還是錫林郭勒盟馬背文物保護隊的一員,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次及時報案,引出了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根據墓葬規格及出土遺物分析,伊和淖爾墓群是一處北魏時期的家族性貴族墓地,伊和淖爾墓群見證了古代東西文化交流與草原絲綢之路的繁榮與昌盛,為進一步研究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傳播路徑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是近年來我國邊疆考古工作的重大新發現。

圖們説,能使這樣一處重要歷史文物得到保護,他很自豪。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確認,錫林郭勒盟境內有古生物恐龍化石群,舊石器晚期人類居住洞穴,青銅時代的岩畫群,漢唐時期古遺址、古墓群等1148處文物古跡,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級保護單位26處,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余處。

錫林郭勒這麼大的面積,文物又都在野外,人跡罕至,專業文物保護人員短缺,古遺址遭破壞、古墓葬被盜掘的現象也就成為常態。

面對這種困境,內蒙古探索野外文物保護新模式,馬背文物保護隊應運而生,專業文物保護人員雖然很少,但牧民卻遍佈整個錫林郭勒大草原,把有文物保護意識、有責任心的牧民組織起來,讓他們參與到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中,就等於為文物犯罪分子織就了一張“天羅地網”。

錫林郭勒盟文物部門成立馬背文物保護總隊,13個旗縣市(區)分別成立馬背文物保護分隊,各級文物保護部門選擇責任心強、素質較高、有一定文物保護意識的農牧民為馬背文物保護隊(長城保護隊)隊員。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全盟馬背文物保護隊(長城保護隊)隊員已達179名。活躍在錫林郭勒大草原上的這179名馬背文物保護隊(長城保護隊)隊員個個都是文物犯罪分子的“剋星”。

據錫林郭勒盟文物局副局長莊永興介紹,自馬背文物保護隊(長城保護隊)成立以來,累計接到隊員報案100多次,經各地文物部門核查的文物類案件達70多次,文物被盜損害案件20余次。據統計,根據隊員提供的線索和資訊,文物主管部門先後制止了一些企業施工中破壞金長城、古墓葬、古建築的行為;公安機關追回被盜文物300余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文物100多件;抓獲文物犯罪嫌疑人10余人。

千畝草原盜洞上百野外文保如何破局

歷史上,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是漠南漠北的交通要隘、兵家必爭之地,這片草原上曾有眾多城鎮和聚居點。金界壕、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安達堡子古城遺址……509處古城遺址、墓葬群、古長城等文物點零散分佈在廣闊的草原上,其中5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達茂旗文管所所長喬志傑介紹,金界壕、安答堡子古城遺址是元朝時期城市遺址,1997年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豐富的地下寶藏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肥肉,他們紛紛前來掏洞挖寶。

10月的達茂旗草原,依舊藍天白雲,但在達爾罕蘇木(鎮)哈沙圖嘎查(村)安達堡子古城遺址的一處草場,映入眼簾的只有大小不一的盜坑,散落地上的瓷器碎片、陶器碎塊和石板。

牧民巴雅爾心有餘悸地告訴記者,“去年9月份的一天晚上,自家的草場被人掏了兩個兩米多深的大洞。我當時在家裏睡覺,聽到黑狗叫了幾聲,出去的時候已經不見人影。而且即使發現了,我們也不敢出去管,怕他們報復。”

看著自家草場上多如蜂窩的盜洞,董志成更是滿面愁容,他家的5000多畝草場上有上百個盜洞,“最淺的也有一米多,深的更是達到兩三米,被挖的地方以後就不會長草了,禁牧後逐漸恢復的草原生態也毀於一旦。”

達爾罕邊防派出所副所長吉力圖介紹説:“我們經常接到群眾的舉報電話,但是由於路途遙遠,我們趕到事發地點時大多會撲空。盜墓者的行動詭異,一般白天踩點,晚上開挖,天亮收工,當地牧民對盜墓者深惡痛絕。”

喬志傑説,根據達茂旗多數古文化遺址坐落在山高坡陡、沙丘溝壑的險山之間,汽車進不去,只能依靠騎馬進出這一實際,達茂旗文管所與邊防部隊積極溝通,在駐地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充分利用當地馬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文物保護單位較多的嘎查(村)建立了七支能夠因地制宜開展文物遺址巡查的黨政警企民聯合馬背文物保護隊。

如今,巴雅爾、董志成已經成為馬背文物保護隊的成員,“我們對這裡的地形非常熟悉,我們加入後將與邊防民警一道守護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藏。”

激發民眾文保意識破解保護困境

“在山高坡陡的文物保護點巡查,馬可是咱們唯一的交通工具!”達爾罕邊防派出所教導員賈瑞軍深有感觸。尤其到了冬天雪災嚴重的時候,在草原荒漠地區警車根本進不去。這種情況下,馬便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警官馮強對馬感情很深,“在這人跡罕至的草原上,馬就是我們‘伸向遠方’的腿啊,什麼山溝子、沼澤地,車進不去,馬都能進。車會壞,可馬隨時能就地充饑,走個十天八天也不成問題。”

牧民巴圖説,我家房子後面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點安達堡子古城遺址,以前經常有外地來的汽車到這裡轉悠,晚上就有人挖東西。馬背文物保護隊開展巡查後,這裡外來車輛一下子就少了。

“馬背文物保護隊主要職責是對散落在邊境地區的古文化遺址進行日常巡護、開展聯合執法,徹底解決基層文物保護力量薄弱、文物保護部門無執法權等瓶頸問題。”喬治傑説,對境內的文物點開展常態化巡邏,並不是説每次都能發現可疑線索,但是隊員們經常出現會給不法分子形成震懾,使得盜墓賊輕易不敢亂來。

前不久,包頭市文管處還專門為馬背文物保護隊員配發了望遠鏡、手電筒、防寒面罩等巡邏裝備,有效提升了文物保護巡查工作的規範化、專業化水準。包頭市公安邊防支隊支隊長李軍説,牧民是草原的主人,而很多古墓葬、古遺址就在牧民家的草場內,一旦牧民保護文物的積極性迸發出來,將使得文物破壞案件大幅減少。

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與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日前簽訂了《警民共建文化遺産保護“草原雄鷹”工程協議》,對聯合執法、聯繫工作、資訊溝通、文物知識培訓等做了具體規定,旨在依託長期駐守在邊境地區且具有執法權的公安邊防官兵聯手保護散落在野外的文物古跡,在破解野外文物保護困境方面做有益的探索。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