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從草原小獸到高頭大馬 盤點5000萬年馬進化史

2015-11-11 09:21:57 | 來源: 新浪體育 | 作者: 孔德來  國馬傳媒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大約5000年前,人類開始馴化野生馬匹,隨後分佈於世界各區域的野生馬匹相繼被人類馴化並選育,逐漸形成了當今世界各種用途的優良馬種。

盤點馬兒5000年進化史

盤點馬兒5000年進化史

談起馬兒5000萬年間的進化,我想起幾年前我與幾個朋友在當地一家馬場裏第一次見到小馬駒時的場景:

遠遠地看見一個小傢夥和母親在活動場裏,小傢夥幾乎與母親寸步不離,偶爾在以母親為圓心,六七米的半徑內玩耍、撒歡。出於好奇,我們走過去一探究竟。

這是我第一次見小馬駒,然而這也是我那次馬場之行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細長的美腿,嬌小的身材,像極了四條腿的長板凳,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從小就見過許多動物的我看來,窄窄的胸廓和細長的頭顱搭配長長的美腿似乎並不協調,然而細細想來,其實也挺符合當下大多數人的審美觀的。

這長腿可不是白長的!顯然不是因為什麼所謂的黃金比例,其目的只有一個——跑的更快!

談到跑的更快,就要從5000多萬年前的北美大陸説起了,馬屬動物的共同祖先始祖馬就是那裏的一員,25cm—45cm的肩高,狐狸般大小,前肢四指著地,後肢三趾著地,有靈活的脊柱和相對較短的頭部構成了這種在灌木叢中活動,以嫩葉、果實等為食物的雜食動物。

1500萬年後,北美大陸的氣候開始變得乾燥,森林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茫茫草原。森林的減少使得隱蔽的場所越來越少,環境劇變給馬兒的生存出了難題。為了躲避敵害,高速而富有耐力的奔跑逐漸成了草原上最有效避敵的方式,同時食物的種類也發生了變化,由鮮嫩多汁的樹葉、果實等轉變為缺乏水分、較為乾燥的草本植物,進而導致了牙齒的磨損程度增大,那些齒冠較長,研磨效率較高的優勢性狀得到保留,為了增加對草食的適應,盲腸體積逐漸增大,不斷地奔跑和日益高效的消化系統使馬兒的體型進一步增大。

同時為了適應較硬的地面並且跑的更快,肢體末端角質層增厚變硬,身體的重量也逐漸向第三掌骨(中間掌骨)集中,第三掌骨更加粗壯,隨之而來的是其他掌骨的退化,逐漸離地,最後甚至消失,如今的馬兒除了粗壯的第三掌骨外,我們能看到的也就只有第二、第四掌骨的部分遺跡了。

在此後的2000多萬年裏,為了更加適應草地環境,腿部和牙齒的結構持續優化,第三掌骨更為發達,齒冠更高,臼齒咬合面的皺褶也更加複雜,依次完成了中新馬、上新馬等階段的進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進化為揚首高軀的現代大馬。

大約5000年前,人類開始馴化野生馬匹,隨後分佈於世界各區域的野生馬匹相繼被人類馴化並選育,逐漸形成了當今世界各種用途的優良馬種。

但是,並不是所有種類的馬都被馴化了,例如自然界中一個家馬的近親——斑馬,由於性格暴躁和咬人不鬆口的怪癖再加上“天生的頸椎病”——脖子僵硬,使我們不能用韁繩對斑馬進行良好的操控,即使經驗豐富的馴馬師,也不願意輕易嘗試馴服斑馬,當然,還是有人願意挑戰的,比如這個英國的馴馬師。

早期非洲殖民者就曾屢次嘗試馴化斑馬,後來世界各地也有許多人嘗試馴服斑馬作為役用馬,但目前為止被馴化可以騎乘的斑馬數量也不超過百匹,不得不讓人感嘆,斑馬果然是個任性的傢夥啊!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孔德來 國馬傳媒)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