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圖片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

2015-09-10 17:09: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金梅 | 責任編輯: 王金梅
摘要:     9日上午,第三屆“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鎮草原旅遊區盛大開幕,千余名蒙古搏克選手激情競技,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

中國網9月10日訊(記者 王金梅) 9日上午,第三屆“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鎮草原旅遊區盛大開幕,千余名蒙古搏克選手激情競技,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第三屆科爾沁奈日文化節:搏克選手競技草原(攝影:圖門巴雅爾)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第三屆科爾沁奈日文化節:搏克選手競技草原(攝影:圖門巴雅爾)

千余名蒙古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牧民歡聚的草原文化盛宴

開幕式在坐落于阿古拉草原的雙福寺60位高僧唱誦的《起運吉祥經》中開始,祈福草原祥和安寧。著名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攜39名馬頭琴選手現場演奏《萬馬奔騰》,藍野樂隊演唱《這片草原》、《蒙古故鄉》,追風駿馬組合演唱代表作《追風的駿馬》、《岩山》,60位琴手演奏四胡,199名當地群眾組成的舞蹈隊現場表演科爾沁安代舞,以及兒童搏客表演……一場原汁原味、牧民歡聚的草原文化盛宴,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前來觀看。本次文化節以文藝表演和搏克競技為主,共三天,于11日進行決賽,並閉幕。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第三屆“科爾沁奈日”文化節現場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第三屆“科爾沁奈日”文化節現場

本次搏克大賽共1024名選手參賽,經過三天的激烈角逐,最終評選出一、二、三、四等獎,總獎金182800元。一等獎獲得者巴圖吉日嘎拉,獲獎金20000元另加一匹快馬(附馬具);二等獎獲得者查幹扎那,獲獎金10000元另加一頭牛;三等獎獲得者額日和木蘇力德,獲獎金3000元另加9隻羊。此外,還評選出四等獎(5000元)等其他獎項。

 據悉,本次大賽的獎金獎品由雙福寺僧眾贊助。作為本次文化節的協辦單位之一,雙福寺主持金剛慧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牧民是這片青山秀水的主人,也是這片美麗環境的擁有者和保護者。協辦並支援這樣一場牧民歡聚的那達慕盛會,與佛教所倡導的眾生平等、萬物和諧的理念本質上是相通的,希望能夠通過這樣一種形式,引導更多信眾關注並熱愛草原文化,保護生態環境。”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雙福寺主持金剛慧(左)和著名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右)合影

本次“科爾沁奈日”文化節由內蒙古通遼市杭蓋三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旨在弘揚草原文化,展示民族文藝精品,發展博克運動,豐富百姓文化生活,得到了通遼市委、市政府,通遼市委宣傳部、通遼市民族委員會、通遼市文化局、通遼市科左後旗人民政府、通遼市科左後旗阿古拉鎮政府、通遼市科左後旗阿古拉鎮雙福寺等多家單位的協辦支援。CCTV5、中國網草原頻道、央視網(蒙語網)、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內蒙古日報等多家媒體參與報道。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雙福寺俯瞰全貌

 雙福寺,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鎮阿古拉嘎查,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郡王布達禮從清朝朝廷接受了30張度牒,興建了三間小廟。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因原來的寺廟十分破舊,故在雙和爾山西側興建了一座四方大廟。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雙和爾山山頂興建了一座佛塔。乾隆元年(1736年),雙和爾山西側的四方大廟遷至雙和爾山南麓。新建成的廟有正殿、東西配殿、後殿。寺院正面有山門,院中有鐘樓、鼓樓、四大天王廟。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廟宇開始擴建,翌年完工。嘉慶六年(1801年),興建了卻伊喇倉。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了大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興建了洞闊爾喇倉。鼎盛時期,該寺喇嘛1000多人。近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雙福寺得以復建。復建後的雙福寺,莊嚴輝煌,煥然一新。

搏克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娛樂活動之一,草原上的人們把蒙古式摔跤稱作“搏克”。它是蒙族三大運動(摔跤、賽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還是開那達慕,“搏克”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主項。搏克,蒙古語,是結實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恒”。它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體育運動、而是曾在13世紀在我國建立舉世聞名的大元帝國的蒙古族文化的結晶。

齊·寶力高:科爾沁草原是我的故鄉 草原文化需要更多優秀年輕人去傳承

開幕式在一場微雨中進行。微涼的初秋時節的阿古拉草原上,參加文藝表演的藝術家和現場牧民的熱情絲毫未減,馬頭琴大師齊·寶力和他的徒弟們共同演奏的一曲激昂澎湃、悠揚沉醉的馬頭琴代表作《萬馬奔騰》,把現場觀眾的熱情點燃到極點。表演之後,針對“草原文化保護與傳承”等話題,齊·寶力高接受了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採訪。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接受中國網草原頻道記者採訪

齊·寶力高説:“科爾沁草原是我的故鄉,回到這裡,和年輕人歡聚,我感覺自己又年輕了。我雖然已經72歲(虛歲),但是今天有27歲的感覺。”談及草原文化傳承,齊·寶力高説,“近些年,看到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在成長,也看到很多年輕人在為草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出力,作為他們的長輩,很高興也很欣慰。會全力支援他們的成長,也希望有更多這樣優秀的後來人。”談及未來的工作打算,齊·寶力高透露,在2022年冬季奧運會召開之際,將帶領自己的2022名弟子參加冬季奧運會現場演出,讓世界更多人通過馬頭琴藝術走進並了解草原文化,熱愛草原文化。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著名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攜39名馬頭琴選手現場演奏《萬馬奔騰》

齊·寶力高出生於1944年2月2日,蒙古族,出生於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國家一級演奏家。1958年加入內蒙古實驗劇團,師從於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為馬頭琴做了三次革新提高和發展。1975年調入內蒙古歌舞團,自1993年享受國家津貼。現任中國馬頭琴學會會長、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副院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創始人兼團長、蒙古國馬頭琴中心名譽主席、日本國國際交流馬頭琴協會名譽會長、蒙古國佛教大學名譽博士、蒙古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齊·寶力高是一名傑出的演奏家和教育家、作曲家、社會活動家以及民族音樂研究專家。

科爾沁阿古拉濕地草原:渾然天成的美麗景點 萬畝原始濕地 北方候鳥樂園

科爾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爾沁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科爾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的領地。蒙古語中,科爾沁的意思是“造弓箭者”,科爾沁草原是中國四大草原之一,地處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南坡,松遼平原西端。即從大興安嶺到松遼平原。

據史書記載, 成吉思汗稱帝後,把蒙古國的全部土地和屬民作為“忽必”份子分給諸弟和功臣時、哈薩爾分得今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流域呼侖貝爾大草原、外興安嶺一帶的廣袤土地。成吉思汗擴編帶弓箭的“豁兒臣”即科爾沁護衛軍。哈撒爾為兀勒都赤(指揮者),負責斡耳朵(大汗營帳)的警衛和警戒的重任. “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逐漸演變成哈撒爾後裔所屬各部的泛稱,形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蒙古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爾沁、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茂明安、烏拉特及青海和碩特等部族均屬科爾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嫩科爾沁部,是通遼市的駐地,科爾沁區于1999年在通遼市撤盟設市時成立,由此科爾沁也被世人矚目,享有“草原明珠科爾沁”的美譽。現有珠日河草原、阿古拉濕地草原、大清溝等著名旅遊景點。

科爾沁奈日文化節:千余搏克選手激情競技 草原牧民歡聚那達慕(記者 王金梅)

阿古拉濕地草原:北方候鳥樂園(攝影:圖門巴雅爾)

阿古拉濕地草原一個渾然天成的美麗景點,就是因為這樣美麗的景色被譽為風水寶地。草原深處世代家居的阿古拉人民能歌善舞,長期保留著蒙古民族傳統的生産、生活習慣,民俗風情濃郁,文化特色鮮明。阿古拉草原旅遊區資源得天獨厚,在東北區獨樹一幟。保存完好的萬畝原始濕地,風光無限。協日勒萬畝封山喬灌叢林,春花秋實,翰海滴翠,位於雙合爾山下的白音查幹淖爾湖,分“東湖”和“西湖”,穩定水面達4000多畝。四週草木叢生,萬鳥雲集,已成為北方獨具特色的候鳥樂園。

 

1   2   3   4   5   下一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