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詩人席慕蓉于2014年回到她的故鄉內蒙古,以“永遠的蘇力德”為主題傾情講述了她對草原故鄉的眷戀。
台灣詩人席慕蓉
堅守
席慕蓉今年已70歲,但依舊精神矍鑠。她用純正的蒙語向闊別多年的家鄉人問好,神態謙遜,博得了滿場掌聲。
蘇力德意為“長矛”“旗幟”,是長生天賜予成吉思汗的神矛,是蒙古民族象徵著精神力量的吉祥物。“我很關注‘蘇力德’,但如今一些景區將蘇力德當做招攬生意的廣告標識,這是不應該的,”席慕蓉説,蘇力德是蒙古族人精神文化的象徵,而不是消費品。
席慕蓉向觀眾展示了她在故鄉拍攝的蘇力德與護旗人的照片,每一張照片中都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懷與深深的鄉愁。其中一幅照片是一位護旗人的兒子,“當時這個孩子告訴我,他長大後也會和他的父輩們一樣,為蒙古族的可汗們守衛護旗。”她説。
席慕蓉告訴記者,蒙語是她的母語,自己從小熟習蒙語,對這門語言有著深深的認同感。“儘管後來用漢語寫作,但我十分羨慕能用母語寫作的年輕人,這種堅守民族文化本色的精神是現代社會極為欠缺的。”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位蒙古族老人面對照片飽含熱淚。他説:“我們非常感謝席慕蓉先生,作為一位客居他鄉的蒙古族人,她對蒙古族的真摯情感始終不變,且願意竭盡全力通過自己的方式將其傳播出去。”
和諧
“和諧、幸福的草原是沒有鐵絲網的。”席慕蓉認為,草原本身是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牧民、牲畜、水草缺一不可,環保也是建立在原有食物鏈的基礎之上。和諧的草原發展與草原文化應當是各個元素相互依存的。她將整個世界比喻成人的身體,人為的、強制的割裂只會造成對我們自身的損害。
席慕蓉從民族音樂的相通性談及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她説,曲子中的各個音符只有相互和諧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從自我的和諧到自然的和諧、從民族間的和諧再到全人類的和諧,共通的是同一個道理。
“民族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每個民族都應當理解其他民族的悲傷,蒙古族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痛苦與磨難,漢族也是一樣,他們應該相互理解,共同發展。”席慕蓉説。
自由
在講座現場,席慕蓉邀請好友德德瑪演唱了一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並跟隨她的旋律輕聲哼唱。而席慕蓉就是這首被廣為傳唱的草原歌曲的詞作者。在她的眼中,透露著歌曲裏所表達出的對故鄉草原的無限眷戀和感激。
儘管已年逾古稀,席慕蓉依然嚮往自由。她坦言,自己不想做一個“中規中矩”的老年人,也不喜歡安穩的生活,總想到處走一走。
“我是一個燃燒著的蒙古人,草原是我永遠的根,”席慕蓉笑著對記者説,雖然身體已經衰老,自己的內心中依舊燃燒著生生不息之火,回到故鄉、重走草原,讓她心裏的這團火燃燒得更為熱烈,並找到了自己的根本所在。
談及如何保持創作和生活的熱情,她説,如果一個人真的熱愛創作,就會對其一直有著飽滿的熱情,這種熱情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的。“當我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放聲歌唱,就像找到了專屬於自己的自由,也在無垠的時空中找尋到了自己的位置。”席慕蓉説。(新華社呼和浩特2014年9月13日電 記者連振 董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