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烏蘭托嘎:怦然躍動的草原心

2015-06-03 09:11:47 | 來源: 正北方網 | 作者: 許浩成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烏蘭托嘎,蒙古族音樂家,國家一級作曲;1958年4月1日出生於海拉爾,受家庭文化環境熏陶,8歲時,他就譜出自己第一首曲子;1978年考入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系學習作曲和指揮,後到音樂學院深造。

2000年初,德德瑪在內蒙古春節晚會上演唱了這首蕩人心魂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幾乎是一夜之間,《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從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走向全國……

2001年,烏蘭托嘎為北京騰格裏塔拉餐廳的一個雙人舞寫了《天邊》,表現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後來,人們開始單獨唱這首歌,不久流傳開了。“《回家吧》這首歌一直被‘吉祥三寶’一家唱了很多年。《草原在哪》這首歌表現了對草原的憂慮,現在成為很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和克明心懷強烈的自豪感來寫家鄉的,這首歌出來後很流行……”提起自己的創作,烏蘭托嘎滔滔不絕。

“在托嘎的音樂中,我能看見畫面,看見文字,看見優美的詩篇。”克明説,“這詩篇,有時很抒情,很優雅,很美,但從來沒有華麗輕浮的詞彙。質樸、從容,娓娓地道給你聽。有時,你從中能隱約聽到一絲傷感,一聲輕輕的喟嘆。哪怕是,他的音樂進行到大氣磅薄的時候,電火雷鳴之間,你也能感受到一種蒼涼。這就是烏蘭托嘎獨有的品格,獨有的氣蘊,獨有的音樂語言之美。精微之處,他能撥動你的心弦;雷霆萬鈞之時,他又能讓你去感受生命之短瞬,宇宙之蒼茫。閉上眼,你就能看到草尖上的露珠,河床上的晨霧,草場上的畜群或牛糞火的明滅。音樂語言和畫面語言隨心轉換,令人一下子就跌進草原的深處,沿著時間的隧道,在遠古和現代之間徜徉,無法逃逸。”

【怦然躍動的草原心】

2006年12月19日,《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烏蘭托嘎作品音樂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騰格爾、德德瑪、成方圓、韓磊、齊峰、金磊鑫、鐘梅、朝魯、阿其木格、其其格瑪、蒙根其其格、廖昌永、譚晶等共同演繹了烏蘭托嘎的音樂。音樂會由草原主題、故鄉主題、親情主題構成,這是一次心靈的聚會,歌聲中人們聽到了一個作曲家心靈的訴説,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2007年2月,維也納金色大廳奏響烏蘭托嘎的交響組曲《呼倫貝爾交響詩》中的第三樂章《河流》。面對掌聲雷動的場面,作為那場中國民族新春音樂會藝術總監的烏蘭托嘎依然淡泊平靜,他只是實現了一個多年的夢想:金色大廳裏演奏過《藍色的多瑙河》,現在我們呼倫貝爾的《河流》也在歐洲鳴響了。

烏蘭托嘎每次回家鄉的時候,他都會説這是又給了自己一個機會。只要聽到蒙古族音樂或者是聽到有人講蒙古語,他都是一種很興奮和激動的狀態。

克明説:“托嘎的音樂中,總也流淌不盡的是心靈深處那一份可愛的天真。”烏蘭托嘎的人也很天真,陳佩斯回憶:“有一次和托嘎到草原,草原上有一群青年在唱歌,托嘎笑著問我:你知道他們唱的歌是誰寫的嗎?我搖搖頭。托嘎靠近我悄悄地説:是我寫的。我再看年輕人那投入神往的神情,那動人的歌唱,和托嘎天真的表情,我也被感動了。這樣的音樂會流傳下去,因為它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了。”

烏蘭托嘎創作的500多首歌曲和多部交響樂、舞劇或電影電視音樂中,大都是普通大眾的情感描寫,或是牧羊女,或是牧馬人,或是敖包、或是獵戶、或是河水,或是鷹,或是鹿。這些歌曲貼近百姓的生活、愛情、生命,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心靈的歡樂或淚滴,感受到草原、獵鄉真實的生活,品嘗到他用生命提煉到的生命之火。

“草原給了我音樂,音樂給了我靈魂,我要把音樂奉獻給草原,把音樂奉獻給草原上的人們。”烏蘭托嘎説,“我對家鄉是有愛心和感情的,我的音樂是為家鄉而創作,為家鄉父老鄉親而服務。”

“烏蘭托嘎長著一張典型的蒙古人的臉龐,胸膛裏,怦然躍動的是一顆草原的心。”克明説。

1月19日、20日,內蒙古迎新春交響音樂會在呼和浩特舉行,讓我們再次感受烏蘭托嘎那顆怦然躍動的草原心!

   上一頁   1   2   3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