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騰訊聯合創始人陳一丹為何捐出20億辦大學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20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1951年,斯坦福大學創建斯坦福科技園,並向企業出租場地獲得收入,因此吸引了一批新創企業,形成高技術工業園區,這成為矽谷雛形。矽谷最早的創業者就是斯坦福大學的兩名畢業生,威廉·休利特(Wiliam Hewlett)和戴維·帕卡特(David Packard),他們創辦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對於企業來説,斯坦福無疑是最理想的人才池,而開放辦學的機制,也讓斯坦福的人才更能了解社會和企業所需。

  “用辦企業的方式來辦教育,這句話我覺得可能會引發爭議或者是不一定對。我覺得還是要按教育規律來,在此基礎上,吸納一些企業經驗。武院跟企業合作,是符合教育規律的。”

  武漢學院定位為國際化應用型專業大學,專業涵蓋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文學、理學、工學和藝術學7個門類,方向更為落地。為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還聘任企業高管開班授課,如搜狗公司王小川、騰訊人力資源副總陳雙華、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慕韓、ICAEW大中華區總監黎日忠等人。

  “他們都不叫特聘教授,而是叫應用型教授。這跟企業是最直接相關的,相互融合,後面還要加大這個方向上的開拓。”陳一丹説。

  除了校企合作,陳一丹也希望與其他學校增加交流,比如教學、研究上的合作,現有交換生機制如何從單方面輸出拓展為雙方互動等。互動對象並不限于國內高校,國際化已是武院發展的必經之路,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索。

  “這是個開始,我想後面會引入更多資源。比如某個創新項目,如果誰願意,那就來投入。校監負責建立這個平臺,武院要走多遠,大家一起來嘍。”

\

  公益文化更重要

  退休後,陳一丹仍是騰訊慈善基金會名譽理事長,除了一些老同事找他交流企業文化方面的事務之外,他在騰訊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公益部分。每次來辦公室,幾乎都是約了負責公益事務的同事。

  騰訊創立初期,企業的發展讓管理者開始思考回饋用戶和社會。陳一丹回憶,那時候零零碎碎總想做點什麼事情,比如向貧困地區捐贈舊電腦一類的硬體設施。

  2004年6月1日,《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半個月後,騰訊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陳一丹考慮將騰訊細碎的公益支出系統化、制度化。

  兩年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成立,這也是中國首家由網際網路企業發起的公益基金會,此後,騰訊每年會從企業利潤中撥款給基金會。資金與人都具備了,陳一丹開始探索網際網路公益模式。

  “探索網路是我們的優勢。”陳一丹至今記得早期騰訊的一些網路公益嘗試。“在騰訊平臺,你做了好事,捐了一塊錢,你的賬號會長出一個愛心果,我記得那個産品還長棵樹,有里程碑的。”

  2008年汶川地震,騰訊基金會向災區捐款2000萬。“但網民怎麼參與?”陳一丹將網路支付、公募基金會等資源進行整合,因騰訊基金會是非公募基金會,便用“拉郎配”的方式,將公募基金會對接給捐款人。“結果捐了兩千多萬,很多都是一塊錢兩塊錢。”陳一丹説,這才是最讓他開心的,因為錢的背後,是更多人的參與。

  “公益是什麼?對公有益,對身邊的人有益,對我們所連接的世界有益。這個有益僅僅是出錢嗎?不是的。我是希望能夠出現一種公益文化。”

  2008年之後,公眾捐贈熱情大幅回落,沒人捐款了。

  陳一丹提出公益2.0模式,並開展一些常態化公益項目,在騰訊主持開創了“騰訊月捐”“騰訊樂捐”“騰訊築德基金”“騰訊築夢新鄉村”等多個創新公益項目。

  2012年,陳一丹推動搭建的騰訊網路捐款平臺收到網友捐款累計突破1億元。

  今年9月初,騰訊發起中國首個網際網路公益日活動“99公益日”。活動啟動當天,陳一丹為活動做了題為《信任連接公益的時代即將開啟》的致辭。

  自9月7日0時至9月9日24時,網友參與99公益日活動,通過騰訊公益平臺捐款1.2億元,參與人次超過200萬,捐贈金額、參與人數均創下國內網際網路的募捐記錄。

  這一成果讓陳一丹覺得欣喜,也很感慨。“在PC年代,騰訊公益平臺用五六年時間不斷創新項目,才達到一個億,我們當時很開心啊,已經全國最大了。”當時的他沒想到,社交網路下的99公益日,3天就超過了5年的數字。

  “今天到3.0、4.0、5.0,再變成移動物聯網、社交化,但總體這個趨勢是跟社會連結互動的,這個精神沒有變,你不是孤單地做自己。”

  對於陳一丹來説,今年的99公益日不過是個開始,明年還會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出現更多的公益玩法。他希望99公益日能成為公益概念甚至是一種公益文化,長遠地走下去。

  自創辦至今,騰訊網上募款平臺累計募款額已達5億。陳一丹覺得另一組數字更重要——捐款人次超過3600萬,對於在整個社會建立公益文化來説,這或許更有價值。

     1   2   3   4   5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