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騰訊聯合創始人陳一丹為何捐出20億辦大學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20  責任編輯: 李艷娜

\

  近兩年,武漢學院已出臺相關考核制度,但暫時還沒能跟薪酬掛鉤。

  陳一丹很感謝元老在獨立學院歷史階段為學校打下良好基礎,欣慰他們很開放,能夠接納一些新的理念,但他也仍能感受到進一步改革“還是很艱難”。

  對於改革之難,陳一丹知道根結並非具體實施的問題,而是根本無法開始。

  “所以要轉設啊,你講那麼多,再好都沒用。轉設了,校董會的力量大了,落實才有可能。”

  5月28日,武漢學院如期接到批准轉設通知,並在6月1日召開發佈會。此時,全校上下最緊張的是轉設後的生源問題。“人家可能是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個牌子來的。”

  陳一丹做了很多宣傳溝通工作,但心仍懸著。對於武漢學院的未來發展,他很樂觀,但他希望“破局”後能有個更漂亮的新起點。

  3個月後,武漢學院迎來轉設後第一批新生。“結果是驚喜的。” 無論是生源品質還是數量,都有很大提升,文理科分數錄取線均是湖北三本裏的第一。“我們還有幾個特色班,錄取的是二本生,學生也來了。”陳一丹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

  接待這些學生,校監林倩麗參考了美國常春藤大學模式引進了“迎新營”。期間,家長有機會與校領導交流,深入了解學校,新生也將與傑出校友、企業家、老師交流互動,並參加軍訓環節的體能訓練。對於國內大學普遍單一的“開學軍訓”,這種迎新方式顯得格外新穎。

\

  只做辦學人

  2006年,在陳一丹的組織推動下,騰訊發起成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這一年,時任武漢學院董事長的龍峰找到陳一丹,希望他投資。陳一丹忙於騰訊事務,起初對此項投資並不感興趣。

  但龍峰很堅持,他知道陳一丹一直在做公益,建議陳一丹將此當做公益項目來做,並告訴陳一丹,不用管其他股東是否分利潤,自己所獲回報再投回去就可以了。陳一丹覺得可行。

  2007年,陳一丹成為第一個進入武漢學院的股東。2009年,“一丹教科文發展有限公司”成立,通過收購,成為武漢學院唯一的投資舉辦方。

  掌握主動權後,麻煩事來了。陳一丹想調整理念,進行學校制度改革,發現居然無力推動。

  “原來我們國家的機制,舉辦方也就是投資方跟母體共同來辦,母體出牌,舉辦方負責運營經費。而這個學校就是獨立法人。誰管呢?沒人管,它自己管自己。”

  學校的理念和制度都被捆死了,“那怎麼辦?獨立嘍。”

  陳一丹對投資數額有心理預期,“可能三四個億”。參考之前湖北一些辦學案例,從評估數字上看,成本相對低,其中,辦校地點和建設規格對辦學成本影響很大。在湖北邊遠地區買幾塊地,校舍面積、品質要求上以達標為目的,三四個億是足夠的。“但我希望真的按校園規劃去做,所以起點比較高。”

  預算出來,20億元,讓陳一丹嚇了一跳。他有兩個選擇,要麼維持現狀,要麼真金白銀拿出來,轉設民辦大學。

  維持現狀並非陳一丹所望,他要的是維新。

  這筆鉅額投資大部分被用在了初期的一次性投入上。陳一丹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的何鏡堂為武漢學院設計新校區。9月,佔地45萬平方米,可容納15000名學生的新校區已投入使用。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1931年就職清華演講時説,“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陳一丹更看重師資和管理團隊。兩年多前,他便著手為學校尋覓領軍人。

  “之前我就想,武院未來要轉設為民辦大學,而且要衝出來的,所以一定要找一個懂教育規律的人,並且有一些國際背景,了解國際上是怎麼做的,同時也一定要有中國情懷,了解中國的情況。”

  要求多了,範圍相應變窄。兩年多時間裏,陳一丹通過獵頭公司找了很多人,一次次約見、交流,都不滿意。

  有人向他推薦原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林倩麗教授。“當時我在斯坦福,通過視頻跟她見了一面。理念一碰撞,就全對上了。”

  對於學校的未來發展、辦學理念,甚至有可能遇到的問題,二人産生了共鳴。“她是有情懷的人,也是能把事情做成的人,而且非常真誠。”陳一丹説。

  林倩麗也為陳一丹的行動所感染,她説,自己願意將數十年的教育經驗傾注於此。

  武漢學院轉設後,林倩麗擔任校監。在西方大學,校監即校務會議主席,負責主持學校各項校務,決定學校長遠發展願景。

     1   2   3   4   5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