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銀齡生活“有知有味”

文章來源:人民網 - 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佈時間:2024-05-14 09:30:07 責任編輯:鄭偉

▲ 手機圖片與視頻製作課赴天壇公園拍攝丁香花,老師(前排左二)在指導學生取景。董志達 攝

▲ 老年學員在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的教室裏上課。董志達 攝

▲ 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內部景色。李欣然 攝

▲ 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大門。李欣然 攝

“真好!在這裡圓了我兒時的夢想。”

這是66歲的章艾華在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上課最大的感受。從小就喜歡寫寫畫畫的她,退休後在老年大學重拾兒時的愛好。自2018年與東城老年大學結緣起,章艾華堅持學習已有6年。“這裡的課,一次沒落。年紀大了,還能上‘大學’培養興趣愛好,我可得珍惜機會。”她説。

像章艾華一樣希望繼續接受教育,充實精神文化生活的老人不少。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近年來,我國老年大學規模持續擴大,辦學能力不斷提高。

發展老年教育,對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日,筆者來到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探訪這群銀發學子“有知有味”的上學體驗。

課堂人氣旺,線上線下都能學

從北京地壇公園北門出發,往東走大約100米,就來到東城區和平裏中街乙14號,這裡坐落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四合院。

朱紅的大門兩側,有兩尊石獅鎮守。大門上方的橫樑上,畫著兩隻仙鶴站在松樹上展翅的圖像,寓意“松鶴延年”。右側牌匾上,寫著九個大字——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字體蒼勁有力。特殊的是,這個四合院的大門沒有傳統的門檻,而是寬而扁的六級臺階,還建設了無障礙坡道,方便老年人進出。

二進四合院院內,一個回廊連接起五間大小不一的教室。週一至週五的早晨9點到下午4點,是上課時間。筆者到訪時,北側的教室裏,一堂寫意花鳥課正在進行。

“牡丹花苞是從哪長出來的?開花之後,葉子是什麼顏色?”課堂上,68歲的耿軍老師拋出問題。講台下,坐滿了前來學習的同學,四列桌椅60個位置座無虛席……他們有的開始回憶牡丹花的模樣,有的轉過頭和身邊同學交流,有的默默嘀咕著:“葉子不都是綠色的麼”……顯然,大多數人在欣賞牡丹時,目光主要集中在花朵的顏色和形狀上,對於更多細節則鮮少關注。

耿軍解釋道:“在初春時節,新葉尚未進行足夠的光合作用,所以還未完全轉化為綠色。我們在描畫3月底的牡丹時,就要注意這一點。”隨著耿軍的深入講解,學員們頻頻點頭。他提醒學員,要學會仔細觀察,“胸中有溝壑”,下筆時才能如有神助,畫得生動。

接下來,耿軍拿起畫筆,開始示範牡丹的畫法。教室前後一共懸挂了6個螢幕,實時展示講臺上老師的動作。因此,無論坐在教室哪個位置,都能清晰地看到老師展示的內容。

“老師的講授如同源源不斷的甘泉,我們從中汲取的每一滴都是成長的養分。”學習了半年的黃阿姨説,最近學畫牡丹,她常去地壇公園觀察牡丹花的姿態、顏色等。“在一次次的寫生觀察中,我逐漸養成了親近自然的習慣,收穫不少樂趣,對生活也更加熱愛了。”

上半堂課結束,耿軍將課上示範時繪製的牡丹畫作貼在黑板上。學員們紛紛圍上前來觀賞、學習。“老師畫的牡丹花形態逼真,顏色層次豐富,筆法老練蒼勁,真的太好了!”章艾華和其他同學交流。

線下課堂收穫滿滿,線上課堂也很熱鬧。

考慮到因距離、身體等原因無法親自到課堂上課的老年人,東城老年大學推出線上課程,學員們通過線上軟體,可以完整地學到每一節課程的內容,需要時還可以利用回放功能進行復習。

“你看,現在有40名學員正在通過直播上課。”王軍指著手機螢幕上的直播頁面説。作為寫意花鳥課的班主任,王軍負責在上課過程中拍攝畫面,實時直播給線上學員。“他們若有疑問,就隨時發在班級群中,由我匯總轉達給老師,然後針對性地進行回答。”王軍説,線上課程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優質的課程資源。

自1985年成立以來,東城老年大學已走過近40年,深受大家喜愛,先後獲得“全國先進老年大學”“全國示範老年大學”等榮譽稱號。東城老年大學校長劉賢才介紹,在多年的發展實踐中,學校始終堅持“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服務社會、歡度晚年”的辦學宗旨,許多老年人退休後,身體健康、精力旺盛,還擁有充裕的閒暇時光,他們走進老年大學的課堂,繼續接受知識的滋養,也找到了一個寶貴的社交平臺。“本學期,學校共開設50門課程,吸引了超過2400名老年人報名呢。”

課程適老化,傳統新潮選擇多

東城老年大學的課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現有楷、行、草、隸、篆五種書體的書法班,從初級到高級五個層次的山水、花鳥班以及國畫人物、文學等。劉賢才介紹,近年來,為了滿足老年人對新技能的需求,學校還開設了數位攝影、手機圖片與視頻製作等新潮一些的課程。

“變!樹沒了。”手機圖片與視頻製作課上,盧正明老師正在演示修圖技巧。他使用手機修圖軟體將畫面中的一棵樹消除,隨後反覆對比修圖前後的畫面,為大家展示效果。

59歲的盧正明在東城老年大學教攝影已有十餘年,在他的建議下,2023年,學校開設手機課,熱衷鑽研電子産品的他就此擔任老師,主要講解各類常用軟體的使用方法、手機攝像及剪輯的技巧等。除了在教室裏演示,他還帶領學員到戶外實地拍攝,讓老人們在實踐中掌握技能。

“自開課以來,手機圖片與視頻製作課程得到學員一致好評。”班主任董志達説,本學期,這個課程招收了86名學員,但教室僅能容納47人,於是他將學員分成兩批,一批同學來教室上課,另一批從直播中學習,每週進行輪換。

手機使用相關課程的火爆,充分展現出老年人跟上時代步伐的渴望。據了解,多地老年學校把握老年人的生活學習特點,緊隨社會發展趨勢,既提供繪畫、書法、聲樂等相對傳統的課程,又覆蓋網際網路知識、“主動健康”、人工智慧等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關的內容,讓老年學校成為老年人的知識學園、生活樂園和精神家園。

“以前,我用手機主要就是接打電話。”72歲的王龍沙阿姨已連續學習這個課程3個學期,她表示,現在,無論是用地圖軟體進行導航,還是用剪輯軟體製作視頻,對她來説都不在話下。

“最近,我還學會了製作卡點視頻呢!”王阿姨興奮地分享她的剪輯作品。視頻中,不同的風景畫面隨著音樂的鼓點而變換,節奏感極強。除了背景音樂,王阿姨還為視頻加上了藝術字説明、配上了旁白。“我用了變聲器特效,一下子變成林黛玉的聲音。瞧,有趣極了!”

王阿姨説,用手機記錄美好生活,是她學習剪輯的一大收穫。她在首都博物館志願講解已有十年,最近,她將十年間的工作圖片收集起來,製作成視頻,再配上自己的心路歷程作為講解,雖是一個短視頻,但承載了她與首都博物館的深厚感情。

77歲的翟文祥,是目前手機圖片與視頻製作班上年齡最大的學員,學習的勁頭不輸那些更年輕的同學。“現在手機有很多新應用、新功能,得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翟文祥説,自從學會刷短視頻,他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生活知識,足不出戶看了世界各地的風景。

學員熱情高,帶動朋友一起學

章艾華從小就喜歡書法和繪畫,但小時候沒條件學,後來忙於工作和家庭也一直沒機會發展興趣愛好,退休之後終於有時間來到老年大學學習。“雖然退休了,但我們依然有對知識的渴求、對美的欣賞與追求。”章艾華説,“在老年大學學習,讓我們獲取更多新知識與技能,充分發展興趣愛好,跟上時代步伐。”

最近,為了畫好牡丹,章艾華在家中專心練習,反覆體會老師課上教的要點。甚至在等待水燒開這麼短暫的幾分鐘時間裏,她都會練上幾筆。家裏的保潔阿姨在打掃時發現,廢紙上全是牡丹,就問她:“您畫這麼多牡丹做什麼?”章艾華説:“勤能補拙,我肯定會越畫越好。”

從零基礎起步,經過這些年的探索學習,章艾華的進步有目共睹,她創作的一些畫作還參加過社區、單位等舉辦的各種展覽。“這對我來説是極大的肯定,別提有多高興了!”章艾華説。

除了繪畫,章艾華還報名了楷書班。“説起來,老年大學的課程十分搶手,我差點就報不上了。”章艾華回憶説,當初,她想報名書法課程時發現已經滿員了,只能先關注著。後來,有兩位老人因為家中突發情況退課了,空出來兩個名額,章艾華才有了機會,終於成了楷書班的“插班生”。

章艾華上老年大學的熱情也影響了周圍人。她的朋友、曾經的同事等好幾人都加入了老年大學。其中有兩位是她的發小,三人曾上過同一所小學,現在都已退休,同在東城老年大學學書法,再次成為同學。為了共同進步,三姐妹還自行組建了一個學習小組,每週四都要聚在一起練習書法。

像章艾華姐妹們這樣的“好學生”並不鮮見。在東城老年大學,學生主要是45歲以上能夠堅持上課的離退休人員,甚至有來自北京市其他區的老年人,為了來這裡上課,每次往返要花約4小時。

“我們希望為老年教育鋪就寬廣道路,為銀齡學子創造更加優越的學習環境。東城老年大學將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提供更為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讓每一位來到這裡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充實的晚年生活,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劉賢才説。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全國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已達7.6萬所,形成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辦學網路體系和15大門類、61個專業、298門課程較為完整的老年教育立體課程體系,惠及學員2000多萬人。

老師用心教,不怕學生問題多

“春字的書寫,你們可以參照《書譜》的第356列……”草書課上,張榮老師正襟危坐,逐一點評學生的書法作業。台下的老年學員們聚精會神,立即翻開《書譜》,觀察對比各種“春”字的寫法。窗外鳥語花香,屋內張榮正講解著“春滿人間”的寫法,靈動自由的筆法與生機勃勃的春景交相呼應。

今年84歲的張榮是東城老年大學資深教師,任教已有32年。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他講課時聲音依舊洪亮,還時不時蹦出幾句網路流行語,逗得老年學員們笑呵呵。

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張榮不僅自己書法寫得好,對於教學生也十分用心。《書譜》是初唐孫過庭撰寫的書法理論著作,是書法課的教材之一。翻開張榮的《書譜》,每一列文字下都標注了序號,他將相關的文章釋義列印下來,裁成小條,貼在文字的空隙中,以便向同學講解。由於經常翻閱和補充筆記,書頁已泛黃破損,隨處可見粘貼修補的痕跡。

對於書法教學,張榮有自己的見解:“書法應該做到文以載道,和現實相結合,給老年人講課同樣不能脫離社會現實”“書法不僅僅是一種技法,更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張榮的書法課上,不只有寫作技法的傳授,還有結合社會時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雜談”,生動的講解、豐富的內容吸引了許多學生。

同樣身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耿軍老師,在多所學校為老年人授課,積累了不少教老年學生的心得:“老年人和年輕人不一樣,教老年人要細緻,更要有耐心。內容要儘量簡化,教他們多操作幾次,要注重溝通技巧。”他説,“我和學員們是互動關係,我不怕大家的問題多,只怕大家都不説話。”

耿軍的學生中曾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年輕時一直在印度尼西亞生活,對於溫帶植物不熟悉。在耿軍講解梅花的畫法時,她問:“梅花開花時為什麼只有花、不長葉?”耿軍耐心解答。不少同學喜歡耿老師的講課風格,甚至有人上完一遍耿老師開設的所有課程後,又來上第二遍。

一支高素質和熱心老年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是老年大學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東城老年大學主要從北京各名校退休人員和社會名人中,聘請德藝雙馨的教師。目前,全校聘任了22名全職教師,其中15名教師具有中級以上職稱;60歲以上的有15人,40到59歲的有6人。

王軍在東城老年大學任班主任已經十年,她説,在教學中,教師要制定完善的教學大綱和學期教學進度表,並根據計劃進行授課。同時,學校通過領導聽課、同行聽課、大家評議、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將授課情況和改進意見反饋給教師,以促進教學品質的進一步提高。

老師們的用心教學,收穫了學生的熱烈反饋。以前,網路報名渠道還未開通的時候,只能到東城老年大學現場報名,通常是早上9點開始登記,有學員為了報上自己心儀的課程,淩晨四五點就過來排隊。

“老師對同學們付出了愛心、熱心、耐心、細心,他們對老師也特別信任。”王軍説,“我在老年大學度過的每一刻都充滿快樂。”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05月10日 第05版)(文 / 葉子 朱嘉樂 李欣然)

老有所養

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熱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