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網志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旅
探千年文脈 品萬種風華
——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
更新時間:2024-06-27 15:00:18 來源:中國網

6月26日,“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于6月27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展期為3個月。

走進展覽,便如同走進建盞的廣闊天地,領略土與火鍛造出的璀璨文明。據了解,本次展覽精心遴選了135件古代建窯建盞及相關文物,同時展出298件當代建窯工藝品。展覽共分為“古韻悠長”“啜英咀華”“星河流轉”“匠心獨運”“薪火相傳”五個單元,從考古發現、文化內涵、藝術風韻、工藝傳承創新、新時代新發展等多個角度,系統全面地展示了建窯建盞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工藝創造。

image.png

詹桂溪-青絲玉毫  主辦方供圖

建窯位於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以生産黑釉瓷器著稱。其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産品以碗類居多,文獻稱之為“甌”或“盞”,統稱為“建盞”。宋時鬥茶之風盛行,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曾作《鬥茶歌》:“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其中,“紫玉甌心”指的便是建窯生産的兔毫盞。建盞的黑色釉面適宜襯托茶沫的顏色,被認為是最佳的鬥茶工具,因而在宋時迅速風靡,形成以建窯為中心的窯業集群,建盞遠銷海外,促進了中國古代制瓷技術的發展和傳播,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image.png

楊敏-鷓鴣斑大束口  主辦方供圖

建盞被稱為“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品”,匠人在燒制建盞的過程中,釉液在自然狀態下流淌,形成釉面上的獨特斑紋,如“油滴”“兔毫”“曜變”等品種,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image.png

陸金喜-江山永固  主辦方供圖

看古代文物、觀現代作品、感建盞文化,開幕式後,專家學者走進展覽沉浸式地體驗、感受建窯建盞的魅力。

“從歷史的角度看,建窯建盞自唐代開窯到宋代達到一個高峰,其在中國陶瓷的文化歷史當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很高的地位。”清華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中説,這些傳世之作、歷史遺存,能夠更清晰印證這種陶瓷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們近距離觀賞這些藝術珍品,可以增強當代人對陶瓷文化的認知,提升文化自信,也為開創我們今天更美好生活的多元化打開一扇窗。

image.png

蔡龍-百花迎春瓶  主辦方供圖

“作為一個陶瓷史研究者、學者,很高興看到,通過建盞匠人的大量努力,恢復了建盞燒制技藝。”“匠心獨運”單元的展板簡述了建陽匠人在復原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過程中付出的努力,看著這些文字,中國藝術研究院編審候樣祥頗為感慨。他説:“建陽是獨一無二的當代黑瓷産地,在振興中國黑瓷産業方面,建陽黑瓷大有可為。所謂‘美食不如美器’,建陽的建盞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器,它對我們中國人的精神訴求,以及中國式的美好生活有重大貢獻。”

image.png

廖設生-祥雲柿紅盞  主辦方供圖

在“薪火相傳”單元,陳列了器型各異、釉色多樣的當代建盞及建窯工藝品,流連於此,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黃寶慶讚嘆連連。 “當代建盞的器型、釉面繼承了宋時風韻,但現在的建盞匠人在守正的基礎上又做了創新,比如我們看到當代建盞的釉面是多元化的,這可以説是本次展覽最大的特點。”黃寶慶説,通過國博展會這個平臺,建盞匠人們一起交流學習,對他們未來的創新會有積極推動作用。此次開展,也能助力建盞未來進入更廣闊的國際平臺。

今年4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共同授予建陽區“中國建盞之都·建陽”稱號。 “建陽獲評‘中國建盞之都·建陽’,這是從國家層面肯定了建盞在國家的地位。這次在國博舉辦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對推動建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想一定有積極作用。”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越申表示。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主辦,建陽區人民政府、南平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蔡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