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便民資訊
水漢雙語解糾紛,水歌普法接地氣,貴州這家法庭用心守護16萬水鄉兒女!
更新時間:2024-07-22 17:17:10    來源:中國網

走進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人民法庭,映入眼簾的是法庭門楣上“公正、為民”的水書。藏青民族色、魚圖騰、“睢”字標識……法庭處處可見水族文化元素。中和人民法庭地處三都縣南部,轄中和、周覃、九阡3個大鎮,共46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15.81萬人,主要聚居水族、布依族群眾,少數民族人口占99%。法庭共有幹警6名,其中水族幹警5名,布依族幹警1名,也因此被當地群眾稱為“任睢”(水語音譯“水族”)法庭。

近年來,中和人民法庭立足民俗民情,在自覺維護民族團結上用真情,在創新司法為民上用真心,在深化基層訴源治理上用真招,以“楓”解水家事,以“橋”連水家情,建立“法官+網格”訴訟服務網路、成立“繡娘調解室”、開展“雙語法庭”巡迴審判......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少數民族地區法庭助推社會治理的新路徑,用司法澆灌民族和諧之花,繪就鄉村振興新“楓”景。

借網格力量助訴源治理

“兩年多的血汗錢,沒想到還能拿回來,太感謝法官了……”今年5月28日淩晨,三都縣人民法院大門外,6名水族群眾連連向法官表示感謝後,拿著辛苦錢有説有笑地離開了。

這起拖欠勞務工資的民事糾紛,還得從兩個月前説起。今年3月,三都縣人民法院中和人民法庭蒙勝翠法官到轄區村寨開展矛盾糾紛排查時,當地的村支書反映,村裏的6名水族群眾兩年前到外縣茶廠務工,一直沒拿到工資。由於這些水族群眾缺乏法律意識,只留有老闆高某的聯繫電話,沒有其他字據憑證,也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能自認倒楣吃啞巴虧……

2024年5月27日晚,當調查得知茶廠老闆高某正被拘傳到法院執行局履行其執行案件的還款義務時,蒙勝翠第一時間聯繫村支書,並帶著6名水族群眾從村裏趕到法院執行局。在蒙勝翠的組織協調下,雙方就還款金額達成一致意見,糾紛圓滿化解。

“中和人民法庭是一個典型的鄉村法庭,需要處理轄區內的勞資糾紛、婚姻家庭、相鄰關係、農村土地承包等各類糾紛,案件瑣碎、繁雜,而接觸的當事人一般文化程度較低、訴訟能力不高。”蒙勝翠説,因此我們更多地將工作做在訴前。

借助鄉親與網格的力量讓矛盾糾紛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努力讓矛盾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該法庭依託鄉村振興戰略網格管理體系,借助轄區46名網格長、588名網格員、25名人民調解員等基層力量,建立“法官+網格”訴訟服務網路,將基層矛盾排查工作與網格化管理服務深度融合,及時掌握轄區群眾矛盾糾紛苗頭,及時主動就地化解糾紛。2023年以來,通過網格摸排、聯合化解糾紛97件。

同時為充分發揮網格員在訴源治理中的“前哨”“堡壘”作用,中和人民法庭制定了“網格吹哨,法官報到”機制。此外,在中和人民法庭指導下,轄區內的所有行政村均制定了村規民約,每個村至少培育了1名“法律明白人”。

通過“法官+網格”的模式,借助網格員、“法律明白人”、鄉村調解隊等“慧眼”與力量,法官積極到府為有需要的群眾解決問題,減少了基層矛盾糾紛形成訴訟的比例。2023年以來,中和人民法庭聯動司法所、人民調解組織成功調解案件200起,新收民事案件同比下降35.10%,訴源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以善俗良習促定紛止爭

“今生有緣做夫妻,雙方都應要珍惜……”日前,在中和人民法庭的家事調解室,傳出陣陣朗朗上口的水族山歌,中和人民法庭邀請繡娘調解員參與一起離婚糾紛案件調解時,即興唱起了一段自編的山歌,用以緩和現場緊張的氣氛。

該離婚案件的原告張某與被告王某是家住中和鎮的一對夫妻,依照當地風俗成親,直到張某生下兒子後雙方才補辦結婚手續。婚後,張某需要一邊照看孩子一邊靠製作馬尾繡補貼家用,因為手藝不錯,張某加入了鎮上的“水族馬尾繡協會”。隨著收入提高,又常常外出參加展演活動,造成了丈夫王某的心理不平衡,稱她掙的錢都不乾淨,還採取過激行為威脅她,於是,不堪忍受的張某向法院起訴提出離婚。

案件受理後,承辦法官本著離婚案件優先調解的原則,組織男女雙方家族到場,主動邀請村民委員會、水書先生以及繡娘調解員等參與調解,調解員們以水家善俗良習,繡娘調解員現場唱起“勸夫妻和睦”的水歌,對雙方當事人諄諄教導。最終,兩人和好回家,一樁因舊習俗引發的家庭紛爭得以圓滿解決。

“法庭案件大多是些家長裏短、鄰里糾紛的瑣碎事項,處理這些矛盾糾紛的方法也大有不同。”法官蒙勝翠介紹,在水鄉,他們講傳統、重習俗,“水書先生”在水鄉民間地位很高,水族山歌、勸歌具有感化、勸世的特點。中和人民法庭借助水書先生、繡娘的智慧與經驗,將水家文化習俗與現代法治精神相融合,將柔性化解矛盾作為工作的重要遵循,在群眾中調和煙火氣。

據了解,中和人民法庭6名幹警都熟練掌握漢語和水語、布依語,通過開展“水語法庭”“布依語法庭”巡迴審判,同時建立“法官+村‘兩委’+寨老”民族特色調解機制,成立一支群眾信得過的特色調解隊伍,聯合“水書先生”等鄉賢參與糾紛調處。6名馬尾繡傳承人成立“繡娘調解室”,組建由女法官、司法所女幹部和婦聯主席等成立“水鄉巾幗調解隊伍”,開展多方聯動,通過情理法融合調解,促進糾紛實質性化解,切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2023年以來,“水書先生”繡娘調解室,水鄉巾幗調解隊共調解案件275件,調解成功180件。

同時,轄區有近7萬外出務工群體,相對集中在浙江安吉、江蘇常州,中和人民法庭與安吉縣法院建立“浙裏水鄉”家事糾紛跨區域司法協作,並會同司法行政部門成立駐安吉家事糾紛調解室及駐常州家事糾紛調解室,設置家事糾紛調解專線,對家事糾紛案件先行調解,異地線上調解,將訴訟服務延伸到省外。駐江蘇常州、安吉家事矛盾糾紛調解室,2023年來,累計為三都籍群眾提供法律諮詢1650余次,調處矛盾糾紛161余件。

此外,中和人民法庭牢牢抓住司法服務“民情線”,為方便‘農忙時節’‘上班族’及交通不便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及時參與訴訟,推廣‘夜間法庭’式審判模式,通過‘夜間法庭’‘夜間調解室’‘夜間立案’等訴訟服務,用“不打烊”的訴訟服務,跨山越川地守護老百姓的幸福。

人間煙火氣,最濃是法庭。中和人民法庭把服務基層社會治理貫穿到執法辦案的全過程、各方面,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從“不動”向“流動”轉變,讓人民群眾在“急難愁盼”問題的現實解決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法潤民心抓前端治未病

“重婚有違民法典,包辦買賣不對路。朝三暮四不可取,養老育兒是義務”“起房建屋依政策,佔用農田屬違規。學好用好民法典,共同振興新農村”.....走在寨子和鄉鎮趕集路上,總能聽到群眾手機裏播放著關於民法典等水歌,群眾邊聽邊跟著哼唱幾句。

“學法”和“懂法”是實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前提。轄區許多群眾愛好唱歌但是又識字不多,中和人民法庭邀請本地歌仙,以山歌為載體,將《民法典》等法律內容轉化為少數民族歌詞內容,以民歌形式在少數民族傳統節假日活動上推廣“山歌”普法,通過繡娘傳唱、以點帶面的形式,將法律規定、法治意識、法治精神唱進更多水族群眾心裏,讓普法山歌唱響水鄉大地。

繡娘韋應麗説:“農村群眾文化程度不高,學習法律不容易,通過水歌傳唱的方式普法,聽一遍就能明白普法內容,多聽幾遍還能跟著哼唱幾句,對法律知識更感興趣,讓群眾真正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在三都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馬尾繡一條街,法官向經營管理者們細緻講解涉企法律法規,為企業在合同簽訂、馬尾繡流通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把脈開方”,指導企業誠信經營,規避風險,為保護非遺文化提供司法保護。

將司法服務由“法庭內”向“法庭外”延伸,在村寨農家、田間地頭,法官就地開庭,現場解紛,庭後釋法,吸引村民紛紛前來旁聽。在偏遠鄉村設置巡迴審判點,通過常態化巡迴審理方式,公開審理宣傳一批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依法懲治鋪張浪費、厚葬薄養、生而不養等不良風氣,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鄰里和睦”等文明鄉風,促進移風易俗,實現了“辦結一案,普法一場,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2023年以來,公開審理涉彩禮、相鄰、贍養、撫養糾紛案例375件,發放《婚姻家庭糾紛典型案例》《婚約彩禮典型案例》手邊書1500余本,婚姻家庭、彩禮、子女撫養、相鄰等糾紛明顯減少。

此外,法庭幹警通過定期聯繫社區網格員、婦聯、繡娘調解員等到村寨開展院壩家庭教育宣講、到府一對一指導等方式,通過用以拉家常、用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例子提升祖輩家庭教育理念和觀念,宣傳鼓勵家庭美德,促進小家和睦、大家和諧,助力基層家庭建設。

讓司法更親民、訴訟更便民、服務更惠民,這就是中和人民法庭幹警對轄區群眾作出的承諾。下一步,中和人民法庭將繼續發揮人民法庭靠近鄉村、貼近鄉民的“崗哨”作用,積極踐行能動司法理念,為水鄉治理獻策出力、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在少數民族山區點亮“天平之光”,同築族群和諧“幸福圈”,共畫團結進步“同心圓”。(來源:黔南州政法全媒體中心  羅春菊)

【相關新聞】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