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助力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有效實施。其中主要舉措包括,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對鄉村産業發展、文化繁榮、生態保護、城鄉融合等領域的金融支援;加大對糧食生産各個環節、各類主體的金融保障力度;強化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信貸支援;拓寬涉農主體融資渠道;等等。
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金融服務進村入戶,首先得靠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其中包含基礎金融服務、信用體系建設兩個關鍵內容。
近年來,我國縣域和農村地區的基礎金融服務發展迅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銀行機構的網點已覆蓋97.9%的鄉鎮,基本實現了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
以基礎金融服務為“地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紮實推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精準授信是關鍵,而精準授信的難點在於,如何有效獲取農戶資訊、如何評定信用等級、如何確定貸款的額度與價格。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就是要解決這些難點問題。
記者調研發現,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是,銀行與地方政府尤其是行政村合作,前者發揮資金、專業優勢,後者發揮人熟、地熟優勢,二者在資訊獲取、信用評級、貸後管理等方面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目前,多家金融機構正在探索開展“黨建+金融”模式。湖南瀏陽農商行與地方政府聯合開展“黨建引領村官行動”,選派金融村官入駐當地行政村,銀行員工下沉到一線,通過駐村辦公、全覆蓋走訪等方式,把金融服務搬到田間地頭。
中國農業銀行也于近日推出了“黨建+金融+科技”信用村信用戶綜合服務平臺。借助該平臺,村委會可以通過線上渠道,申請信用村評定、推薦客戶。銀行則能夠更精準地獲取客戶,監測、管理信用村的創建成效。目前,農業銀行海南分行已累計創建“黨建+信用村”1030個,在信用村累計投放農戶貸款44億元,惠及4.6萬戶農戶。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還有一個有益途徑——鄉村善治。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目前,中國工商銀行已聯合山西臨汾、四川成都、北京密雲等地的農業農村局、政府部門,打造了“鄉風積分管理平臺”,提供“積分申請—審批—公示—兌換—對賬”等全流程服務。“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鄉村治理積分制’的落地效率,還能幫助銀行通過積分數據,建立起農戶、農村的信用畫像,精準觸達優質的信用村、信用戶,為其提供信貸支援。”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説。
“接下來,要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構建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競爭合作的銀行機構服務格局。”金融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説,其中,農村中小銀行網點多、分佈廣,是離農民最近的金融機構。目前,全國農村中小銀行共3862家,70%以上的法人機構在縣域,營業網點近8萬家,承擔了絕大部分鄉鎮金融服務空白、機構空白覆蓋任務。“金融監管總局將引領農村中小銀行深入踐行‘金融為民’理念,聚焦‘三農’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充分發揮金融助力鄉村振興作用。”該負責人説。
匹配鄉村産業發展特點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意見》提出,加強對鄉村産業發展、文化繁榮、生態保護、城鄉融合等領域的金融支援。
“金融服務要匹配産業特點。”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零售業務總監梁世棟説,“農村有很多特色産業,比如江西的馬家柚、廣東的陳皮等,但這些産業各具特點、信貸需求不同,貸款額度、期限、還款方式均有差異。”
為此,郵儲銀行堅持“一産業一方案”,為産業匹配、制定不同的産品要素,根據客戶的資金結算、經營週期特點,拓寬抵押物、質押物範圍。截至2023年9月末,該行産業貸累計投放破千億元,結余較上年末增加超820億元,服務近20萬戶産業經營主體。
對部分農戶來説,金融産品依然是他們不了解的領域。為了適應農戶的這一特徵,多家商業銀行變坐商為行商,主動到府、主動授信。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主動授信並非易事,其背後要依託銀行對信用資訊數據的積累、對風險的精準識別能力。
“從邏輯上看,主動授信要深挖多維數據價值,形成精細化的客戶分群畫像,有了這個畫像,銀行就能從中選出有信貸需求的、資質較好的客戶,實現遠端觸達、秒批秒貸,客戶的體驗也比較好。”梁世棟説。截至2023年9月末,郵儲銀行主動授信累計授信金額已達2350億元,貸款餘額超1180億元,不良率不足0.5%。
對部分涉及範圍廣、跨度大的産業項目來説,綜合金融服務越發重要與必要。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的梵凈山素有“貴州第一名山”之稱,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該景區的配套服務設施項目資金需求量較大,資金缺口問題突出。”工商銀行貴州銅仁分行相關負責人説。
如何解決?創新融資渠道很重要。工行貴州銅仁分行嘗試以“資本金+基金+銀團融資”形式為項目提供支援。一方面,解決項目的前期資金。該行配合基金公司開展調查,從金融專業角度為基金公司提供盡調材料,項目最終獲得文旅基金22000萬元。另一方面,保障後續信貸資金順利投入。工商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共同牽頭、籌組項目銀團,著力協調不同銀行的審批速度,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發放貸款45000萬元,進一步提升了梵凈山景區的運營接待能力。
“金融機構要因地制宜、探索鄉村産業金融服務模式,積極支援鄉村産業鏈、迴圈鏈和價值鏈全面升級。”農業銀行副行長劉加旺説,接下來,農業銀行將通過産品創新、模式優化、多方聯動等方式,加快促進鄉村産業發展與金融服務的協同耦合,支援把産業鏈主體留在縣域、增值收益留給農民。
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意見》提出,加大對糧食生産各個環節、各類主體的金融保障力度;強化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信貸支援;拓寬涉農主體融資渠道,穩妥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林權抵押貸款;等等。
“當前全國秋糧收穫已過半,金融監管總局高度重視糧食收購資金的供應工作。”金融監管總局政策性銀行監管工作相關負責人韓冰表示,9月份已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有關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切實做好2023年秋糧收購工作的通知》。
為了貫徹落實好以上通知精神,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已安排1800億元信貸資金,專項用於支援秋糧收購,較2022年同期增加100億元,後續還將根據收購情況隨時增加。“下一步,我們將繼續關注金融機構對糧食領域的信貸投放情況,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糧食收購資金供應的主渠道作用,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韓冰説。
除了糧食收購,高標準農田建設也將成為金融機構的發力點。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縣讓字鎮海字村,此前的大片鹽鹼地已變成了連片稻田。國家開發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開發銀行吉林分行向松原鹽鹼地改造項目投放貸款3.6億元,預計年末將實現新增耕地1468公頃。項目整體建成後,預計可耕地增容15萬畝,糧食增産1億斤,農民增收1.3億元。
“下一步,開發銀行將持續發揮開發性金融功能作用,聚焦農業基礎設施精準補短板、強弱項,用好農田建設專項貸款,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堅持讓利於農,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援。”該負責人表示,截至2023年9月中旬,開發銀行累計發放農田建設貸款245億元,計劃建成高標準農田425萬畝,其中2023年發放53億元,重點支援了吉林、江蘇、四川、廣西、寧夏等省市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
中國農業銀行則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全面助力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金融機構要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拓展農業生産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作出更多金融貢獻。”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劉加旺表示,農業銀行將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鹽鹼地綜合利用、種業振興和農業科技等重點領域,出臺專項金融方案,為“農田到餐桌”糧食全産業鏈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