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來,集裝箱製造業務需求逐漸回暖,但隨著一則並購消息的出現,行業格局恐生變數。新加坡勝獅貨櫃(00716,HK)公告,擬35億至40億元出售5家在中國境內的集裝箱附屬公司,業內盛傳中遠海發(601866,SH)將會成為勝獅貨櫃的最終接盤方,此前還有業內人士透露,中遠海發已經完成了盡職調查,入主的可能性最大。倘若收購落實,中遠海發將成為僅次於中集集團(000039,SZ)的全球第二大集裝箱製造商。
針對上述傳言,4月24日,中遠海發相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只是市場傳聞,我們目前沒有需要披露的東西,一切以正式公告為準。”值得注意的是,4月25日,中集集團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如若是真的,我們不希望看到這種狀況發生,這對中集、對行業、對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都不是好事。而且,我們對價格也不能理解,勝獅市值只有31億港元,過去多年都不怎麼賺錢,換作中集,是不會出這個價的。”
同業競爭疑雲
中集集團與中遠海發頗有淵源,不僅因為兩者在集裝箱領域的直接競爭,同時也因為兩者之間的股權關係。中集集團2018年報顯示,其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目前第一大間接股東是招商局集團,間接持股24.58%;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以下簡稱中遠海)通過旗下中遠海發等公司間接持股22.72%,為第二大股東。
如若最終勝獅貨櫃的集裝箱資産花落中遠海發,這將把其與中集集團的同業競爭問題擺到臺前。
早前,中遠海發的董秘俞震曾對外回應稱,兩者不存在同業競爭關係,因為中遠海發並非中集集團的控股股東,中遠海發和中集集團的業務都非常多元化,“造箱”並非唯一,因此兩者並不構成法律、法規界定的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之間的同業競爭關係,而是純市場競爭關係。
4月24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中遠海發相關人士再次表示,公司並不涉及與中集集團的同業競爭問題,也非其控股股東。
不過,對於同業競爭問題,中集集團方面有著不同的説法。中集集團相關人士表示,雖然中遠海不是控股股東,但對中集這樣股權相對分散以及沒有實際控股股東的企業而言,中遠海事實上擁有很大話語權和影響力,其在中集董事會擁有兩個席位,與招商局集團董事會席位數相同。另外,中遠海旗下執掌集裝箱製造的劉衝就是其中一位董事,中遠海顯然與中集構成同業競爭。
記者注意到,在中集8個董事席位中,招商局集團和中遠海各佔2個。其中,董事長、非執行董事王宏來自招商局集團,非執行董事胡賢甫來自招商局工業集團。副董事長、非執行董事王宇航是中遠海副總經理、黨組成員,非執行董事劉衝則是中遠海旗下中遠海發董事總經理。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告訴記者,對上市公司具有控制力的股東,如果其主營業務與上市公司相同,理論上而言,該股東就有利用控制力獲取上市公司商業秘密並剝奪上市公司商業機會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已經構成了實質意義上的同業競爭。
行業格局恐生變
根據勝獅貨櫃的公告,其出售的5家全資公司分別為:啟東勝獅能源裝備有限公司、啟東太平港務有限公司、青島太平貨櫃有限公司、寧波太平貨櫃有限公司及勝獅貨櫃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其産能佔據勝獅2018年135萬TEU(標準箱)總産能的57.8%。
根據德魯裏統計,2017年全球集裝箱行業前五位參與者市場份額依次為:中集(43.6%)、勝獅(19.4%)、上海寰宇物流(為中遠海發子公司,13.4%)、新華昌(10.4%)、馬士基集裝箱工業(7.3%)。如果中遠海發收購勝獅資産,按以上數據估算新公司合計市場份額約為32.8%,直追行業第一的中集。
數據顯示,中集集團集裝箱製造業務2018年實現營收315.36億元,同比增長25.91%;實現凈利潤18.91億元,同比增長29.22%;中遠海發集裝箱製造業務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為79.25億元,較上年同期上升32.84%,毛利率7%,較上年下降1.42個百分點。
“目前行業毛利率已從前些年的15%左右滑至8%左右,有些企業甚至在6%以下,凈利率普遍低於3%。如果中遠海發收購勝獅貨櫃資産,直接挑戰中集行業第一的地位,這肯定是中集不想看到的。另外,這個行業本身産能就過剩1倍以上,大家都在陸續關廠,兩大巨頭肯定會有更大層面上的較量,價格戰等惡性競爭或許在所難免”。有行業分析人士對此作出判斷。
中集集團有關人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擔心,該人士表示,集裝箱屬於典型的傳統製造工業,環保和技術升級的需求迫切,這幾年中集也投入鉅資加大減排力度,又通過實行“龍騰計劃”進行技術升級改造,若中遠海發進來,此舉會讓中集及其他企業不得不又要進入低價競爭的惡性迴圈,産業的升級步伐將嚴重受阻。
上述中集人士還認為,若用這麼高的價格去買一家新加坡公司過剩的落後産能,是不理智的,也不利於國有資産做大做優主業。同時,在國外客戶眼裏,中遠海是中集的重要股東,兩者就是一家,如果集裝箱業務加在一起合計會佔近八成市場,這會讓國際上的大航司懷疑中國企業在威脅國際航運的供應鏈安全,對誰都不好。
“中集不害怕競爭,但不希望失去一個戰略夥伴,而多一個沒必要的競爭對手。”該人士説。對於行業未來的格局變化,中遠海發方面則未給予記者具體置評。
(責任編輯:李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