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缺口巨大
“其實許多慢性病都是源於營養失衡,而營養健康教育缺失是營養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309醫院營養科主任張燁表示,當務之急應該解決我國營養師隊伍缺口嚴重這一問題,普及營養知識,將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
由於營養教育普及的滯後,“營養盲”還普遍存在,營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于依賴廣告傳播,虛假廣告的出現加劇了營養科學普及的難度。張燁介紹,現在國民在吃的方面誤區依然很多,宣傳也是五花八門。消費者現在對食品與營養的認識相當混亂,是導致營養不足與營養過剩兩極分化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拿營養標簽來説,每一個預包裝營養標簽裏都會包含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營養成分功能聲稱這些資訊,所以營養標簽是大眾獲得營養知識,進行營養教育的途徑之一。然而現實上,大多數消費者都看不懂營養標簽。”張燁説。
此外,我國營養事業發展滯後,尚存在許多問題,如:機構改革後,我國醫學院校取消營養係,使我國營養師匱乏程度日益加深。我國慢性病高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吃得不科學”,這就需要一支高素質的營養工作者隊伍。然而,我國從事營養工作具有專業營養知識的公共營養師隊伍缺口嚴重。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嚴衛星曾經指出,由於缺乏制度設計,全國的營養專業隊伍日漸萎縮,專業營養工作者屈指可數,難以全面有效地開展營養工作。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營養師的培訓市場比較混亂,頒證部門層出。五花八門的營養師培訓機構打著地方營養學會、甚至國際營養學會的旗號公然宣傳,並聲稱自己的證書“最權威”。
對此,翟鳳英錶示,現在很多營養師培訓就是“走過場”,但是真正能稱得上合格的並沒有多少。“在我國只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才是合法頒發職業資格認證的機構,通過了該部組織的公共營養師考試並取得證書,才能獲得國家的認可。
我國醫療系統內也有一個營養師職稱考試,但這只面向在醫院從事臨床營養工作的專業人員,評級是主任、副主任營養師等。”
據中國營養學會此前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需要營養師約500萬人,而事實上我國每50萬人中才有一個營養師,從事營養工作或具有營養學專業知識的人才缺口巨大。而在美國,凡是住院病人的治療都必須有營養師的參與;在日本每330人就有1名營養師。
與此同時,世界上不少國家,包括印度、印尼等發展中國家,政府中都設有專管國民營養的機構且地方政府也設有相 應 機構。但我國僅有少數機構兼管營養工作。
業內呼籲營養立法
針對目前我國營養工作的困境,專家呼籲,採取差別化的干預措施,改善食物與營養結構,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科學轉變,已是刻不容緩。同時國家應儘快制定營養法,從而將國民營養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保障有關營養干預政策與措施的落實。
中國營養學會發出營養立法的呼籲已近20年。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政府都採取了一系列營養干預措施。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不斷發佈《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又正式發佈《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這無疑距離營養立法更加邁進了一步。
不過翟鳳英錶示,行政命令和文件不能代替國家立法。制定營養法規可以將我國居民營養改善工作納入法制管理。否則,全民營養與健康普及教育、居民營養監測等工作,因為無法可依就難以落實。“中國目前亟須一部《營養法》。我國目前更側重於疾病的治療,在疾病預防方面重視不夠;側重於食品安全執法,主要是針對有毒有害物質;而對於營養含量,或膳食結構關注較少。因為缺少法律的保障,許多營養改善的計劃就成了一紙空文。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廣也遇到了類似問題。2007年,衛生部發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細緻地列舉了日常生活中最需要注意的飲食原則,每天應該吃多少肉,吃多少水果,一天應該喝幾杯水,都有非常詳細的介紹。但因為沒有營養法的保障,膳食指南的推廣工作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為了讓更多老百姓知道膳食指南,中國營養學會的工作人員甚至給食品企業做工作。他感嘆,這項工作如果沒有政府強力推廣,他們的努力真是杯水車薪。
在國際上,很多國家,如日本、美國、菲律賓、泰國等也都設立了相關的營養法規。最能説明立法與營養干預的例子就是日本。1931年,日本18歲男女青年的平均身高分別是161.8釐米和151.2釐米。後來,日本政府陸續頒布《營養師法》、《營養廚師法》、《營養改善法》、《學校供餐法》,近幾年還頒布了“食育法”等。這些法的突出特點是包括首相、大臣、政府多個部門、媒體、企業等均有明確責任闡述,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隨著這些法律的頒布與實施,到1985年,日本18歲男女青年的身高已分別達到171.8釐米和157.8釐米。西方學者稱之為“人類體質發展奇跡”。
張燁也表示,目前我國正處在預防營養相關疾病的最佳時期,營養立法的時機已到。“目前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將迅速發生變化,但也是營養干預的最佳時期。如果抓住時機,通過營養立法正確指導和保障國民改善營養,能夠有效預防營養失衡,減少與膳食相關疾病,增進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