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巧用新媒體傳播城市形象 發出政府聲音

    時間:2013年8月21日 15:00
    嘉賓: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 王惠
    簡介:“第三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在長春舉辦。會上,中國網專訪在區域形象及城市形象對外傳播方面做得較好的省區市外宣辦負責人,從實踐層面介紹和分享各地構建和傳播自身形象的成功經驗與有益做法。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王惠:巧用新媒體傳播城市形象 發出政府聲音

活動描述

  • 時間:2013年8月21日 15:00 嘉賓: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 王惠簡介:“第三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在長春舉辦。會上,中國網專訪在區域形象及城市形象對外傳播方面做得較好的省區市外宣辦負責人,從實踐層面介紹和分享各地構建和傳播自身形象的成功經驗與有益做法。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第三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在長春舉辦。會上中國網專訪在區域形象及城市形象對外傳播方面做得較好的省區市外宣辦負責人,從實踐層面介紹和分享各地構建和傳播自身形象的成功經驗與有益做法。

    2013-08-21 15:18:18

  • 中國網:

    王主任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我知道您的新浪微網志粉絲已經超過了302萬,而且我們很多周圍的同事也都是您的粉絲。很多官員其實不太敢在微網志上説話和發表言論,您當時在微網志安家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呢?

    2013-08-21 15:18:40

  • 王惠:

    我非常感謝這些網友對我微網志的關注,實際上要説有這麼多的粉絲,不是我的功勞,是粉絲們的功勞,大家支援了我,我在心裏面感激。

    現在我準備開其他網站的微網志了,我們可能在這個月20號就要在騰訊、人民網開微網志,以後還要增加其他的。大家問我為什麼要開這個微網志呢?實際上主要是為了擴大政府資訊的傳播。因為我感覺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再用傳統媒體獲取資訊了,或者他們首先選擇的是網際網路,選擇的是微網志,很多女孩或者男孩一樣,他們早上一起來就去抓手機,開始刷屏,晚上睡覺也是刷屏,刷完了以後睡覺。行動通訊已經成為了他們獲取資訊的一個主要的來源。我們要忠實他們。既然3.3億人在用微網志獲取資訊,我們為什麼不能用這樣的方式把我們政府需要説的告訴他們呢?所以,我是這麼想的,我是政府的發言人,我認為我有責任讓更多人了解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措施、政策,包括我們的一些做法,還有成效。所以,用這個方法做了以後,20個月來比較辛苦,但我覺得收穫非常巨大,因為我認為我們的聲音傳播出去了,這是我需要的。

    2013-08-21 15:18:55

  • 中國網:

    您覺得像微網志這樣的新媒體在對外傳播城市形象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

    2013-08-21 15:19:15

  • 王惠:

    應該説是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網際網路包括微網志客是非常廉價的,它沒有太多的成本。再一個它是沒有疆界的,你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你願意,都可以用這種方式獲取資訊。更主要它是碎片化的,它可以實時更新,也就是説大家不管在哪,你關注這個資訊,我先了解一下,再了解一點,再了解一點。這種方式是非常符合國際社會的人來獲取資訊的。所以,我認為用微網志客來傳播我們的城市形象,可以説一下子找到了比較好的方式。而且微網志還有一點,你發出資訊以後他可以回饋給你他的看法,你可以了解受眾對你的看法。我們做宣傳的人是最要效果的,你都不知道你説出來的話人家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種傳播沒有意義。現在我們知道了,不管他是罵你還是誇你,總之,他看了,他沒看不可能罵。那麼他罵你,誇你,我可以根據他的意見和建議調整我自己的説法,我們越來越多地可以把我們想説的和受眾關切的結合在一起,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所以,時效性大大增強了,這就是用新媒體來傳播城市形象的非常好的機會。

    2013-08-21 15:19:23

  • 中國網:

    現在國內和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深刻複雜的變化,您認為,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對外傳播城市形象上,面臨哪些新的調整和挑戰呢?

    2013-08-21 15:19:34

  • 王惠:

    你説的是對的。現在我認為有兩個很大的挑戰在我面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或者偏見還是很深的,二是網際網路的傳播使我們很多的東西,政府的聲音還沒有出去,有很多人開始自己去詮釋了。這樣一些新的挑戰對對外傳播確實是提出了新的課題,這個課題是什麼呢?我們需要更多地、不厭其煩地、大密度地把一些真相給人披露,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觀點亮出。過去我們需要説一句話,今天可能需要説三到五句話,還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説清楚。這樣我們對外宣傳的人就要更多地説話,要及早説話,不厭其煩地解釋更多的事,我們要根據他們的需要來傳播我們的東西,這樣他們就能接受。因此新的環境給我們提出新的要求,也給我們新的課題讓我們來破解。我們這一代外宣人需要破解的課題很多,最重要的課題是我們怎樣把我們的資訊送到受眾的心裏去,先要入耳、再入腦,然後入心,逐漸地他們會信任我們,接受我們的資訊,改變他們的看法,了解真實的中國。

    2013-08-21 15:19:43

  • 中國網:

    我們知道北京的文化事業是相當發達的,在對外傳播時怎麼做好文化這一課呢?

    2013-08-21 15:19:53

  • 王惠:

    北京確實是一個文化的寶庫,我們坐在寶庫上的人有的時候很是惴惴不安。因為我們覺得這麼大一個寶庫在我們身邊,我們怎麼把它傳播出去呢?我們也琢磨了很多的方法,其中一個方法是我們用一些真實的人來講他們的故事。北京的歷史文化遺産很多,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很多,因此北京在做外宣活動的時候,我們講究一個立體,也就是説我們有一些圖片——其實圖片就是我們整個外宣活動營造氛圍(的手段),同時我們還有一些真實的東西,這些真實的東西是西方社會很少見到的中國的瑰寶。但是我們不僅此而已,我們還把做瑰寶的人帶去了,讓他們去表現,在現場讓他們看到——哦,景泰藍是這樣做出來的,風箏是這樣做出來的,我們其他的東西是這樣做出來的……很多人在現場表演的那些東西讓西方人嘆為觀止,他們會覺得,原來中國文化的深厚偉大是有原因的。所以,他們會愛上中國。因為我們覺得文化交流,它是一種立體的語言,它不僅僅説是用語言表達,它實際上是非常豐厚的。這種豐厚的背後就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如果他們接受了我們一片又一片的文化,接受了一個又一個故事,實際上他們就等於把中國的大部分都接受了。如果説他們能夠把我們這些文化領會了,而且了解了背後的這些原因,他們實際上對我們的歷史也就認可了,因此我們的文化確實是對外宣傳的一個非常好的抓手。我們應該是抓住它,尤其是北京,北京的豐厚的文化是我們一定要用好的一張牌。

    2013-08-21 15:20:01

  • 中國網:

    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

    2013-08-21 15:20:12

  • 王惠:

    謝謝。

    2013-08-21 15:20:21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3_08_21_wang_1377067421.mp4

圖片大圖:

  • 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 王惠

    中國網 張琳

  • 王惠:要説有這麼多的粉絲,不是我的功勞,是粉絲們的功勞,大家支援了我,我在心裏面感激。

    中國網 張琳

  • 王惠:既然3.3億人在用微網志獲取資訊,我們為什麼不能用這樣的方式把我們政府需要説的告訴他們呢?

    中國網 張琳

  • 王惠:我們做宣傳的人是最要效果的,你都不知道你説出來的話人家喜歡還是不喜歡,這種傳播沒有意義。

    中國網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