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啟智人——梁啟超

    時間:2011年9月16日10:00
    嘉賓:梁啟超先生的孫女 梁旋
    簡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這一段令人耳熟能詳的話充滿著對於國家的熱愛,也充滿著對於民族強大的迫切渴望。它的作者梁啟超,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尋求中國的政治文化的進步和變革,他的一生也貫穿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將足跡深地融入了那一段歷史。本期中國訪談邀請了梁啟超先生的孫女梁旋女士,一起來聊一聊她的祖父,辛亥革命的啟智人——梁啟超先生。              [視頻下載] [訪談實錄] [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當時梁啟超説中國那時候生物方面發展不太好,以後應該能夠很有前途,所以希望我三姑學生物。我三姑後來在加拿大也嘗試了一下,但是她不喜歡生物,就寫信給我二伯伯,我二伯伯和我爺爺通信時就説了這事。要是一般別的家長會説我讓你學你就學,但是梁啟超説你要是不喜歡,還是學你喜歡的。尊重她的興趣,也幫她分析、引導,最後學了圖書館學。後來我三姑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圖書館學,成為我們國家比較早的圖書館學的專家。在興趣方面,他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看他給我二伯伯寫信也是,讓他們以後學建築等,讓他們結婚去歐洲看一下,有一些感受,對一些好的建築、好的城市規劃有一些感受,更增加興趣。這些也是對他們後來在建築上有很多思想上的影響。

在我們家裏,自上而下都有一個特點,大家全都去營造一種非常自然的愛,梁啟超在寫信時抬頭都是“大寶貝思順,小寶貝思莊,還有兩個不甚寶貝的乖乖”、“對岸一大孩子們”等等,他當時在國內已經比較安定了,小孩都在國外,要不然就是留學,要不然就是工作在國外,他就寫信,在信中像大寶貝、小寶貝、乖乖稱呼的那些小孩當時都已經三十齣頭,二十多歲了,可以想想在當時社會中那種大家庭,有誰家家長這樣稱呼小孩,應該都是比較嚴肅、威嚴的。我這些姑姑、伯伯從小被這麼叫大的,一看就是非常直白或者非常明顯地去表達父愛,這在當時的家庭還是比較少的。這個環境對小孩心靈滋養,讓他們能夠有一個比較溫馨、比較寬鬆的成長氛圍,都會有很多益處。我覺得這些是我們家庭延續的家庭環境特點。

1910年,梁啟超在日本抱著2歲的思莊和3歲的思忠。梁啟超寬大的額頭和濃眉,

以及嘴角微彎的“梁家嘴”獨有特色,他的子女都繼承了這種相貌特點。

中國網:您剛才説到的平等、尊重、自然的愛這三方面,梁啟超先生在當時真的應該是很先進的一個想法,這三點在現在的家長可能也做不到。但是這三點用在現代的家庭教育裏也真的非常確切,也非常實用。您父親對於您的教育延續了這三點嗎?

梁旋:基本上,我父親從17歲就去美國,20多歲才回來,他的成長過程中,年輕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美國成長的,像尊重等方面肯定是這樣,另外他更開放一點,肯定也很平等。家長對孩子的愛,現在都在這麼宣傳,但我覺得實際上不能為愛而愛,不能有意去表示,要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我特意地説自然的愛,人類繁衍,慢慢成長的這種自然而然的過程。我爸爸對我們也是差不多的,在我們整個家族,我們家族也經常要聚會,像我三姑家,二伯伯家,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氛圍。

中國網:剛才您也提到梁啟超先生在辛亥革命十週年紀念講話中提到這樣一句話,“雖然經過了千災萬難,但還是像小孩子一樣處事帶有幾分幼稚”。我們如何理解這句話?

梁旋:他當時講中國歷經千災萬難,但還是像小孩子一樣,他説中國是這樣的,是因為我們整個國民有一種覺悟,能夠覺到自己民族是非常優秀的,不能屈服於別人之下,是一個整體。他強調一個覺悟,如果作為一個人來説,其實也是一樣,如果對人生的意義、對社會的責任、對更加進步的文明,對於這些我們也要有更多的追求、嚮往,不懈地努力,在這些方面去探索的話,可能是對國家和人民有更多貢獻的人的共同特徵。

中國網:您的祖父一生也比較坎坷,但在老年時依然是非常樂觀豁達的心態。

梁旋:是。大家也都是這麼講,我能夠看到的,像我姑姑、伯伯也都繼承了我爺爺這些性格,所以我自己分析,我們梁家的性格特質可能是比較樂觀,對很多事情都能夠以比較開放的心態,儘量去理解、包容,非常直率,沒有太多隱瞞,是這樣一種性格。

中國網:應該算是一种家族性格的遺傳吧。我想在節目最後,您能不能從自己的角度,用幾個詞形容一下您的祖父梁啟超先生?

梁旋:對於梁啟超,要用幾個詞(形容)的話,我認為一個是“愛國”,一個是“慈祥的父親”和“孩子們的朋友”。

中國網:非常感謝梁旋女士做客我們的節目,和我們分享了很多關於梁啟超先生我們所不知道的故事,也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王瑞芳/主持:趙薇娜/圖片:胡迪/導播:周姍姍 /技術:高聰 龐睿)

     1   2   3   4   5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