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路徑、機遇和舉措

發佈時間:2019-03-20 14:29:23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陳偉生 關龍 黃瑞林 張淼潔 劉紅南 胡永靈 印遇龍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高品質,綠色發展

制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可持續發展取得明顯進展,保供給、保生態、保安全能力持續加強。但是,總體上我國畜牧業生産方式還比較粗放,産業體系還不完善,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日益加劇,保障畜産品市場有效供給任務仍面臨不少壓力,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仍面臨重大挑戰。

保障畜産品市場持續穩定供給的任務仍然艱巨

我國居民飲食消費結構正從穀物、蔬菜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向畜禽産品等高蛋白質的食物轉變,肉、蛋、奶等畜産品是城鄉居民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畜産品消費呈現兩個趨勢:①城市居民畜産品消費相對穩定,增長趨緩,未來的潛力在新增城市居民和中高檔畜産品消費上;②廣大農村居民畜産品消費市場潛力大,隨著人口增長和居民收入增加,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畜産品需求仍將呈剛性增長趨勢。綜合考慮畜牧業生産的資源、要素、科技、區域等方面的潛力和空間,今後一段時期,我國肉類和禽蛋供需將整體趨於平衡,奶類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拉大。與此同時,大眾畜産品階段性區域性供需失衡、地方特色畜産品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仍然存在。此外,我國畜産品生産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肉類、禽蛋等主要畜産品進出口貿易量佔國內生産量的比例較低,但部分産品特別是奶類,近幾年受進口衝擊逐步加劇。由於我國乳製品關稅低,進口乳製品完稅價格大幅低於國內生産成本,導致乳製品進口量激增,目前我國乳製品新增消費的80%被進口所佔。隨著歐盟取消牛奶生産配額、中國-紐西蘭自貿區乳製品關稅繼續減讓和中國-澳大利亞自貿區協定全面實施,奶類産品的國際競爭壓力還會進一步加大。如何實現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有效保障畜産品市場供給,是我們必須面對且要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畜牧業生産競爭力仍然不強

儘管國內一些高水準的大規模養殖企業設施裝備條件、綜合生産水準已經不輸于國外,但從整體上看,由於勞動生産率、畜禽生産力、飼料轉化率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水準還較低,造成畜産品生産成本高,資源利用不充分,綜合競爭力比較弱。據農業農村部畜牧業行業監測,目前我國每個養豬戶每年出欄生豬 40 頭左右,而美國場均出欄約 1 700 頭。過去一段時期,我國畜禽生産的主要優勢就是勞動力優勢,但隨著畜禽生産由不計勞動報酬的家庭副業轉變為專業化生産,雇工增加,大幅提升了勞動力成本。目前我國每頭母豬可提供出欄肥豬 15 頭左右,而美國、丹麥等養豬強國可以達到 22—26 頭;我國每頭荷斯坦成年母牛平均單産 6 噸左右,以色列、美國、加拿大等國單産超過 9 噸。現在我國生豬的平均飼料轉化率為 3.5,而發達國家大部分都在 3 以下,這就意味著同樣增長 1 千克肉我們要多用 0.5 千克以上飼料。與此同時,我國畜禽良種綜合生産性能與國外還有一定差距,育種創新能力弱,地方畜禽品種資源由於缺乏長期的政策支援和有效保護,一些地方品種資源數量持續下降,甚至瀕臨滅絕。

産業體系仍然不完善

加快優化産業體系,打造聯繫緊密、利益分配均衡的現代産業鏈條,是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畜牧業是在一家一戶分散養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小養殖場戶仍是生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國畜産品供給問題不可能完全依賴幾個大型企業集團,適度規模養殖經營必將是我國畜牧業生産的主體。但當前面向中小養殖場戶的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畜牧業組織化、一體化程度依然偏低,産加銷脫節、聯結不緊密、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突出。大量的中小養殖戶既沒有跟龍頭企業有效聯結,也沒有通過合作社組織起來,在市場波動中很吃虧,有時盲目生産對市場波動還起到推波助瀾的負面影響。此外,中小養殖場戶生産不規範問題突出,極少數仍然存在濫用抗生素等現象,藥殘超標問題也不容忽視。畜産品加工流通發育滯後,肉類和蛋品深加工比重低於發達國家 25—30 個百分點,增值空間受到很大制約。

<  1  2  3  4  5  6  7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