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貧困的時空演化格局及面臨的關鍵問題

發佈時間:2019-01-31 18:37:00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李玉恒 武文豪 宋傳垚 劉彥隨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世界減貧,貧困重心,鄉村振興,轉型發展

結論與討論

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減貧事業取得了卓越成績,極端貧困人口數量減少了近 12 億,貧困率也下降到 10%。這緣于過去 25 年間世界經濟的穩固增長,以及眾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人口密集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不斷增長的財富,極大提升了貧困人口的生計水準,鞏固了減貧成效。當前,全世界有一半國家的極端貧困人口發生率在 3% 以下,已達到了 2030 年的世界減貧目標。

世界減貧的時空演化格局具有顯著的不均衡特徵。1990—2015 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南亞地區在減貧人口規模及貧困率降速方面均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減貧效果並不明顯,貧困率降速緩慢,貧困人口不斷增加,貧困人口規模佔到了世界貧困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減貧形勢嚴峻,已成為世界減貧的主戰場。當前,資源的無序與過度開發、戰亂衝突及災害所誘發的流離失所者、鄉村衰退等問題制約了世界減貧進程,降低了減貧成效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隨著世界減貧進程的不斷深入,減貧難度持續加大。近年來,世界金融危機、地區衝突、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等事件頻發,加劇了世界減貧的複雜性、不精準性與反覆性,降低了減貧成效,亟待系統、科學審視世界減貧問題。

世界各國和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與發展路徑不同,貧困程度及致貧原因迥異。因此,應科學研判並診斷識別制約世界可持續減貧的關鍵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減貧策略。

世界減貧是各國共同的責任。一方面,應建立世界減貧協調機制,集中世界資源與力量支援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減貧工作,通過聯合行動確保最不發達國家政局穩定,避免因地區衝突引發大規模的貧困、饑餓、流離失所等問題。另一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在減貧領域取得了矚目成績,積攢了豐富的經驗與成功模式,應加強減貧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向貧困國家及地區提供可借鑒、可複製的減貧模式與經驗。

減貧與國家及地區的經濟發展轉型應同步推進。在全球化、知識經濟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被日益邊緣化,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經濟體系,亟待發展轉型。依託科技創新及人力資本儲備,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現多元化發展,不斷增強産業的科技含量,對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並培育新興産業,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貧困人口,從而對減貧成果形成有效支撐。

作為世界減貧的重要支撐平臺,鄉村衰退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亟待重塑新型城鄉關係,科學、系統推進世界鄉村振興。①應加快村鎮建設,形成村鎮化與城市化“雙輪驅動”的城鄉地域格局,為鄉村振興、農民就業與創業搭建平臺。②應以村鎮化為基礎,補齊鄉村發展短板,加快推進鄉村轉型發展,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構建協調、互補的城鄉關係,著力提升鄉村地區應對外界發展環境變化的能力,即鄉村彈性‍。(作者:李玉恒,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武文豪,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宋傳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劉彥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6  7  8  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