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貧困的時空演化格局及面臨的關鍵問題

發佈時間:2019-01-31 18:37:00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李玉恒 武文豪 宋傳垚 劉彥隨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世界減貧,貧困重心,鄉村振興,轉型發展

世界減貧歷程回顧

減貧的理論基礎

貧困是一個綜合性、動態性概念,涉及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地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並隨著時間、空間、發展環境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而改變。不同的貧困定義反映了人們關注角度的差異,較為通用的觀點認為貧困最終不是收入問題,而是貧困人口缺少獲取收入的能力或機會,以至於缺乏創造及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與條件。世界銀行在《1990 年世界發展報告》中指出,當某些人、家庭或群體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取他們公認的,一般能夠享受到的飲食、生活條件、參加某些社會活動的機會,就是處於貧困狀態。此外,疾病、人力資本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歧視等也是制約人們獲取收入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減貧不僅要彌補貧困人口的物質缺乏,還需要幫助他們提升創造並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

消除貧困是人類社會一個長遠的奮鬥目標。短期性、絕對性貧困容易根除,但相對貧困長久存在,脫貧與返貧在不同時間與空間層面上交替顯現。由此,減貧既要力求減少致貧的因素,又要確保人們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在反貧困路徑問題上,國際社會主要有 3 種模式:①資源輸送,即通過對貧困人口給予物質資源來支撐其生産與生活。②消除貧困人口的機能障礙(dysfunction),即通過改進貧困人口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規範消除其“機能障礙”來解決貧困問題。③側重優化導致貧困狀態的經濟社會結構,為人們擺脫貧困提供機會。隨著人類減貧事業的不斷推進,貧困的“孤島效應”日益顯現,貧困的區域封閉性、空間集聚性、貧困人群集中性、致貧原因多樣性等傾向顯著,亟待採用超常規、有針對性的減貧政策與措施。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