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流離失所者加劇貧困識別的不精準性
在過去 20 年間,世界範圍內的流離失所者數量急劇增加,由 1997 年的 3 390 萬人增長到 2016 年的 6 560 萬人。近年來,敘利亞內戰以及在蘇丹、索馬利亞、剛果(金)、尼日利亞、中非共和國等國發生的衝突及派系武裝鬥爭迫使大量人口流離失所,涌入周邊國家甚至進入歐洲境內躲避戰亂。同時,全球饑餓人群也在快速增加,2015—2016 年增長了 3 800 萬人。由於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這些流離失所者很快進入貧困化狀態。針對這部分群體的人道主義援助也因其流動性、不確定性等因素限制而難以發揮應有的效用。
當前,政府及學者採用一系列方法措施來提高貧困識別精準性,如以營養、收入為基礎的貧困識別指標、多維貧困化體系,使用行動電話數據以及將機器學習應用到高解析度衛星影像。然而,隨著戰亂、自然災害等引發的全球範圍內流離失所者數量的增加,貧困群體的流動性增強,導致了貧困識別的不精準性、不確定性問題凸顯,制約了減貧措施的有效實施,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減貧的艱巨性。
鄉村衰退加劇世界減貧成效的不穩定性
當前,全球貧困人口主要分佈于鄉村地區。世界銀行一項覆蓋 89 個發展中國家的家庭調查顯示,全球 80% 的貧困人口居住在鄉村地區,64% 的貧困人口從事農業生産。然而,鄉村地區人口貧困率是城市地區人口貧困率的 3 倍多,達到 18.2% 比 5.5%。以農業生産為生計手段的人的貧困發生率是從事非農業生産人群貧困發生率的 4 倍。由此,在鄉村地區從事農業生産的人更容易致貧,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減貧的主要支撐平臺。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及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世界範圍內的鄉村衰退問題已日益顯現並引發關注。由於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係處理不當,導致了城鄉差距擴大化,誘發了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並最終導致鄉村經濟衰退、農業低效化、空心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廣大鄉村地區因其在資源稟賦、發展品質方面的差異,對全球化、知識經濟、氣候變化等發展主導過程的響應差異明顯,進而影響到鄉村地區為農戶提供可持續、穩定生計的能力與條件。建立在鄉村地區逐漸衰退基礎上的減貧成效是不穩定、不持久的,也必將加大農戶生計的脆弱性。